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简介

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及课上的探究与分享 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 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明确改革 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经历着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通过探究与分享 2 、3 、4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 原因,坚定“ 四个自信 ”。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 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必由之路,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制度、文化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制度、文化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课前学习 任务 学生自主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1 分钟 一 、 课堂引入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探究与分享 1 邓小平在谈到我国改革时曾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 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 践中摸索。 ”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 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 成就。”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 理论创新成果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 ”。
10 分钟 二、 课中学习 (一) 改革开放 以来党的 全部理论 和实践的 主题 教师活动 2:讲授本节课第一部分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 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982 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 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 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 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 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 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 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 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 21 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关链接: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 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发展战略;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 次革命 ”,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了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必须 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深 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
平;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 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 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 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 相关链接:“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这是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始终做到“三个代 表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 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 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3)党的十六大以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 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 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 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 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关链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 的集中概括。 (4)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 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 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
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了新时代。 学生活动 2:聆听、思考。 教师活动 3:做本部分内容小结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 合的产物;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围绕“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这一主题展开的。 学生活动 3:聆听、思考。
10 分钟 二、 课中学习 (二)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道路、理 论、制度、 文化 教师活动 4:提出问题——探究与分享 2 习近平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 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 确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 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 功。”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并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 4: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二 ”。 教师活动 5—— 引入数据资料: 按照世界银行的核算,2019 年全球经济总量约为 87.752 万亿美 元,其中中国 GDP 总量为 14.343 万亿美元,全球占比约为 16.34%。 1956 年我国刚刚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GDP 仅为 0.1031 万亿人民币。2019 年中国 GDP 为 99.0865 万亿元,约是 1956 年的 990 倍。 设问: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与成绩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5: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 6:讲授本节课第二部分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理论、制度、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 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 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 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 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 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 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 科学理论体系。 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这一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 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 量,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探究与分享 3 2019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 和国家治理体系 13 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请结合教材 39 页“探究与分享 ”或学习任务单“探究与分享 3 ”的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显著优势,运 用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 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 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 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 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 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 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
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相关链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 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 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 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 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 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 ○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 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 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 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 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 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学生活动 6:思考、聆听,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 教师活动 7:提出问题——探究与分享 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 “我们要 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 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 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 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 方案。 ”
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 事实 ”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活动 7:思考问题,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四 ”。 教师活动 8:本部分内容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 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学生活动 8:聆听、思考。
1 分钟 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20 分钟 课后作业 学生课后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