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课题 第二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课时 3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能力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定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充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历史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框题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教学重点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思政融入 培养执着专注的能力和淡泊宁静的心态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合作研学、探究式学习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注:1.要求采用教学详案者,教学过程自行设计。 2.要求采用教学简案者,设计教学流程并加以分析说明(格式已附后)。课后作业 练习本 填空题 问答题教学附件 多媒体教学课 后 反 思第二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课题教学流程设计与分析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导入新课 播放魔术师视角的魔术视频,思考 1.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魔术神奇? 2.这些物品是真的消失或者改变了吗? 引入新课话题物质,哲学中物质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记载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的吗?人类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也就是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1)多种多样的自然界都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等,但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到有机,整个自然界都是物质的。 什么是物质?物质有什么特性? 哲学中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不管人们看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这一特性我们称之为——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地球的历史:46亿年左右 地球的生命史:35亿年左右 人类形成:三四百万年前 人类文明史:不超过1万年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先于人类而存在和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观看人类进化的相关视频,结合教材第10页“阅读与思考” , 思考以下问题: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学研究表明,人是在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特殊的活动形式——劳动而产生的一种生命形式。劳动使人真正从动物中走了出来,具有了人的本质 人和人类社会并非从来就有,而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从古猿进化到人,再到人类社会的出现,劳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产生来看) 在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社会是否还依赖自然界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归根到底都取之于自然界。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从构成要素来看) 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活动1】看图观察,与动物相比,人类“高明”在哪里? 蜜蜂的筑巢始于本能,而人类的建造活动,体现了目的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例如,人类建造房屋会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 人类早期的茅草屋古朴简陋,远不如蜂巢的细致精妙。但蜜蜂的蜂巢千年依旧,而人类的建造能力却不断提升。 (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课堂讨论】思考:意识的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列举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一步体会人类的“高明之处” 发明火车、电视、电脑、手机…… 开挖河道、修路建桥、人工降雨…… 创作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合作、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 【拓展阅读】 读教材第12页 “相关链接,思考:意识的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从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 人的大脑有很多复杂的高级功能,因为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了许多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 哲学家费尔巴哈曾对各国的神进行认真发现:各国的神,无论其形象、衣着、使用的语言,还是发号施令的方式,都同那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极为相像,几乎是该民族现实生活的翻版。所以,人们不会凭空想象出一个形象,思维一定是对已有的物质形态的反映。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课堂活动【大组辩论】 正方:人工智能具有人类意识,并能取代人类。 反方: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意识,不能取代人类。 解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科学。 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是由算法构成,是程序编辑的结果,是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进行模拟的结果。人工智能不能像人类一样进行生物的新陈代谢。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意识、人类智能的产物,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模仿,完全是人的设计和操作的结果。 课堂小结 整理课堂思维导图 作业 1笔记 2学生用书P14-15填空题 ,P18-19选择题 第二框 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 导入: 观看《盗梦空间》精彩片段,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并植入自己的思想,他认为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一一人们依靠思维,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甚至可以进行犯罪活动。思考,该影片中的现象有可能出现吗? 教师总结:该影片看到了思想的作用,虽然是错误的,但是关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反应的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影片夸大了思想的作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③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教师讲解: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全部哲学理论,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第一、凡是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流派; 第二、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流派。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究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①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教师讲解: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如何区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看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例如,《尚书·洪范》记载了这样的观点: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苟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管子·水地篇》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等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缺少辩证法思想,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其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例如,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由异质元素构成;培根认为世界万物的基础是基本元素;等等。 2.看时间和地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于古代,如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在中国一般存在于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般存在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 ②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教师讲解:第一、主观唯心主义;第二、客观唯心主义。 四、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 1.无神论、封建迷信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 【课堂讨论】说一说生活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 举例:抽签、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 考前到庙里烧香,保佑考试大捷 “8”是发、“6”是顺、黄道吉日 教师讲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鬼、天堂和地狱等超自然力量,封建迷信往往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错误意识来欺骗群众。 【图片资料】:某影片开机仪式拜神仪式,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教师讲解: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就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总结: 无神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没有神、鬼、天堂、地狱等超自然的力量,其本质是唯物主义的。 唯心主义: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错误意识来欺骗群众,损害人们的利益,其本质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 【阅读探究】教材第15页“相关链接”,思考以下问题 1933年4月,毛泽东破除封建迷信,弄清楚沙洲坝百姓不打水的原因,指导军民打水井,让沙洲坝的贫困百姓喝上了甘甜的清水。 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该如何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识别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和表现的能力,防止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蚀、渗透。 积极参与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宣传教育,为营造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作贡献。 五、课堂小结 本框题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了解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本体论( 即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 和认识论( 即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也知道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基本问题,也是贯穿全部哲学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基本问题,也认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界定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作业 学生用书P24填空题,P26选择题 笔记 本课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