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和农业【教学内容】黑土地,黄土地;重要的旱作农业区。【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查找并识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掌握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3.学会分析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以及主要农作物。4.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内部差异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5.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6.通过分析北方的农业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方地区在地图上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2.难点:分析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谈话法;图表分析法。【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导入诗词导入:《沁园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活动安排: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提问:这里的“北国风光”的北国大概指的是什么地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该地的农业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过渡。讲授:北国风光是指相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和相关的农业特征。新课讲授位置和范围1.北方地区的位置活动: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在地图上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学生通过读图回答,教师引导指正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展示北方地区的范围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明确北方地区的主要范围:北方地区在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读图认图——北方地区包括的省份活动:展示我国行政区划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北方地区包括的主要省份。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好以后,教师找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来,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直到正确答案出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的东部、江苏、安徽北部。(进一步明确北方地区的主要范围。)自然特征讲授: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因素:气候、河流水文、地形、和土壤等因素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来了分析一下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特征(1)展示北方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在找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等主要山脉,并找出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北方地区的地形和地势特征。学生图中指认北方的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自信心。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北方的地形主要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土壤类型展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介绍该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教师讲授: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展示东北平原的黑土,并讲授:中国有五色土,其中东北黑土最为肥沃,所谓的黑土就是指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征的粘质土壤,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种植粮食作物的最佳资源,是所有土壤种类中形状最好、肥力最高的土壤,因为东北平原的黑土,因此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提问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为什么被称为“黄土地”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海河等冲积而成,黄河在中游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的华北平原淤积,使得华北平原的土壤呈现黄土,所以被称为“黄土地”。知识拓展视频展示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并讲解: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面积广袤,地势低平,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总面积30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3.1%。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通过讲授让学生明确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2.气候特征(1)干湿区和温度带展示我国的干湿区和温度带分布图,说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主要干湿区。学生读图可知:北方地区地跨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主要位于半湿润区,小部分位于湿润区。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展示我国的气候类型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主要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学生回答,小组成员之间可以户互相补充答案:北方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西南少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集中在夏季,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西侧少部分地区低于400毫米,东南侧高于800毫米。(3)活动探究活动安排:阅读北方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柱状图,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完成下列学习任务。①读图,分析概括北方的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的共同特征。学生分析后回答:三个城市在气温上的共同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三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特征是: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②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读图可以发现齐齐哈尔和石家庄的气候差异主要体现在气温上,当地之间的气温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纬度的差异。③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读图可以发现延安和石家庄的气候差异主要体现在降水上,当地之间的降水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差异。农业类型提问:自古以来南北方在饮食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下面这些食物,你能知道哪些是北方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过渡:北方历来给人的印象都是面食的天堂,这些都和北方的农业有关,接下列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北方的农业。1.北方的农业类型(1)展示北方的农业类型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课文,分析北方的农业类型和耕地类型。这一部分内容简单,书上都有完整的答案,因此完全交给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取自然信息的能力。小结:北方地区的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本区降水较少,耕地多为旱作农业。活动:阅读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图,说出北方都有哪些农业产品?教师展示表格,学生进一步细化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能粮食作物以及棉花,甜菜,大豆等经济作物。【知识拓展】春小麦和冬小麦讲解: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于秋季播种,抗寒能力极强,故名“冬小麦”。(2)活动:思考讨论——对比分析北方的农业差异活动安排:小组合作对比分析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主要农业特征,完成表格。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耕作制度土壤温度带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东北平原一年一熟,主要位于中温带,种植春小麦和水稻,玉米,主要的经济作物有花生和甜菜。华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主要位于暖温带,种植冬小麦,经济作物有花生和棉花。2.农业发展的条件(1)活动:合作探究思考分析:根结合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劣势有哪些?有利条件: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占比大,耕地集中连片;黑土、黄土广布,土壤肥沃。学生根据地图和相关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实际情况分析北方不同地形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条件。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小结。东北平原:东北地区处在中高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获得热量相对较少,热量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华北平原: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季风气候的特点,在每年的春季,由于气温回升,蒸发强烈,但季风雨带未到达华北地区,容易出现干旱;只有7、8月份降水较多,所以制约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紧张.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瓶颈,生态系统脆弱、土壤贫瘠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活动: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安排: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地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①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通过读图可以看出:3~5月的时候北方春季的气温回升加快,温度高,蒸发量较大。华北平原3~5月的时候降水比较少,导致河流径流小,气候较干燥。②小组合作讨论华北平原春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小结:由于这期间华北平原气温较高,降水很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很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③收集资料,议一议华北平原的人们是如何有效应该春旱的。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展示成果并讲授: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发展旱作农业;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实施跨流调水工程。容小结。四、课堂练习。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五、课堂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