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6.2 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6.2 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北方地区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内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课程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资料,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
2.查找东北的主要地形和河流,理解“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山河大势。
3.结合相关地图,描述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原因。
4.了解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发展历程。
5.结合图文资料探究东北自然条件的条件,探究该地的自然条件对东北农业产生的主要影响。
6.通过学习湿地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述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单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对该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谈话法;图表分析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时事新闻导入】
1.东北三省人口的持续减少
图片展示新闻,可以让学生阅读新闻,加深学生对数据的感知能力。
“2022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数量均超过了20万人。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黑龙江常住总人口3099万人,比上年减少26万人。辽宁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419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2.4万人。加上吉林,东北三省去年常住人口共减少86.08万人。”
解说引导:其中农村人口流失尤其严重,谁能想到,曾经的共和国的骄傲,贡献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东三省,现在竟然没有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人口流失导致东北地区年轻人减少,劳动力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领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愈发突出。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视频展示:初期的东北工业基地——建国之初的东北地区集聚了全国最密集的重工业单位,是全国最重要甚至唯一的重工业基地,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重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国的1/5,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税金总额占全国的1/6。
转折过渡:自从2003年以来,中央给予东北三省提供的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贴和项目资金,累计不会少于10-20万亿,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已经20年了。
引导:为什么国家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呢?东北工业基地存在什么问题?接下来大家就跟随老师的脚步走进我们国家的东北地区,学习东北的三个主要省份。
新课讲授
自然条件
1.位置和范围
(1)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并提问:你知道东北三省是哪三省吗?请在地图上找到并说出它们的省会城市。(可以设置抢答环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读图后回答:东北三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主要包括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三个省份。
(2)地理位置
提问:阅读东北三省的地图,分析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后回答,班内同学进行补充小结:大部分位于120°E—135°E,40°N—53°N之间,主要位于中纬度,北温带。
位于我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西南与河北省相邻,南临渤海和黄海。
【注意】教师要给学生强调东北三省的辽宁是临海的。
2.地形和河流
活动:探究学习——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形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1)在地图中找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等地形,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
学生在图中找到东北的主要山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东北山脉和平原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情况小结讲授:东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在山地之间分布着东北平原。
(2)在图上找出东北三省的主要河流。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描述东北三省的河流分布特点,并结合河流的相关知识分析东北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我国东北地区河流较多,河流水量比较丰富,含沙量比较小,冬季有很长的结冰期和封冻期。
(3)观察东北平原的山脉和河流分布特征,你能总结出什么特点。
小结: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地区的山河大势。
3.气候特征
图片展示东北冬季图片并讲解过渡: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始创于1999年,是由黑龙江政府为迎接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凭借哈尔滨的冰雪时节优势,而推出的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工程,展示了北方名城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魅力。
为什么黑龙江可以举办冰雪大世界呢?这就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了。
活动:读图认图——读图观察东北三省的主要气候类型并简单分析气候特征。
①学生读图后回答:东北三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为处于较高纬度地区,所以气温较低,主要表现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展示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地图,分析当地气温和降水的特征。
学生回答:东北三省主要位于中温带,少部分寒温带,主要位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所以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冷”“湿”。
②活动:思考讨论——为什么东北地区的主要的气候特征是“冷湿”?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归纳能力。)
学生分析后回答,教师小结:东北三省纬度较高,大部分地区位于中温带,同时紧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所以气温较低。东北三省距海较近,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较弱,大部分属于湿润、半湿润区,所以“湿”。
活动探究——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的讨论。
①阅读图6.14,计算漠河、齐齐哈尔和沈阳的雪期,看看三地的雪期由北到南的变化规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习读图例,明确雪期的概念,注意降雪的最初日期和最终日期。
学生读图回答:①漠河雪期281天;②齐齐哈尔雪期242天;③沈阳雪期166天。
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结:三地雪期由北到南不断减少,初雪期越来越晚,终雪期越来越早。
②阅读图6.14,找出延吉、长春和漠河的积雪厚度,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差异,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提示:积雪的厚度可以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等方面入手分析。
学生分析教师根据情况小结讲授:地形因素——延吉位于山地,迎风坡降雪多;长春位于平原;纬度位置——漠河纬度高,雪期长,降雪多;海陆位置——延吉距海近,降雪多。
③观察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的图片。
学生观察房屋的特点: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
结合东北的气候分析房屋这样设计的原因。
小结讲授:房顶坡度大:降雪多,房顶坡度大可以减少雨水、积雪在屋顶的积存,利于清扫积雪。墙体厚、窗户小:冬季漫长严寒,民居墙厚、窗户小有利于保温、防风。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的图片讲解:北大荒——指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这里沼泽湿地广布,一直以来都处于莽莽荒原的原始状态。
北大仓—— 20世纪50-70年代,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青相应国家号召,到“北大荒” 进行大规模垦殖,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这里变成了“北大仓”。
1.东北的农作物
提问: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在农业基地,你能说出东北有名的农作物吗?(回顾之前的知识,加强知识时间的关联性)
活动:阅读东北三省的农作物分布图,找出东北三省农作物的分布。
学生于阅读地图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农作物分布,教师简介东北的重要农作物。
讲授:东北平原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其中吉林省是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省。
小麦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其中包含吉林、黑龙江全部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量超过了全国的20%。
东北三省是我国的重要粮仓,以种植优质大米而闻名于世。其中,黑龙江省是三省中水稻产量最高的省份。
2.农业发展的条件
(1)活动:合作探究——结合东北的地形和气候等条件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条件。(培养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得出地理信息的能力)
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相关图文资料讨论分析后,学生小结,教师根据情况指导订正。
小结:有利条件——东北平原面积较大,耕地集中连片;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温暖,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春秋季节,常受寒潮影响,易发生低温冻害。
展示图片并讲解: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很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高,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数量占13片商品粮基地的1/5以上。
(2)活动:合作探究
活动安排:阅读下列有关地图,分析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
提示:商品粮,指农业生产单位或个人,为出售而生产的粮食。
分析小结: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少,粮食的本地消费少,可以为全国提供更多的商品粮,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交通——铁路稠密,水运便利,便于运输到全国各地。
3.生态保护
展示三江平原的照片。
(1)讲授:三江平原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依地形的微起伏形式纵横交织,构成丰富多彩的湿地景观,堪称北方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沼泽湿地之一。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作出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的主要作用(通过介绍湿地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
作用:提供水源; 补充地下水; 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 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 保持小气候;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2)活动:湿地的保护
阅读下列对比图,思考三江平原开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结合东北三省的生态问题想一想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能盲目的开发农业,扩大耕地面积,目前东北地区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湿地破坏和污染,湿地面积锐减,黑土肥力下降等问题,要持续发展就要树立协调的人地观,可以采取停止开荒、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保护湿地。
工业发展
展示图片并提问:你知道中国的第一辆汽车品牌是什么,是在哪里生产的吗?
讲授:1956年7月13日,从一汽总装配线上开出了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9年9月,勘探发现大庆油田。1960年,国家组织大庆石油会战,投入试验性开发。1963年底,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结论:东北三省是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1.工业的发展条件
活动:合作探究-----东北三省的工业的发展条件
活动安排:阅读课本上的6.20东北的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分析讨论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之间互相补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其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三省有密集的铁路网,是我国铁路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另外内河航运和海运条件也比较便利,发展工业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解:形成了钢铁,化学,机械,石油等重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建材等工业部门比较完善的重工业体系。
2.工业问题
讲授: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东北工业基地逐渐面临了一些问题——能源和资源逐渐紧缺;工厂设备老化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环境和生态污染严重。
活动:探究合作
活动安排:讨论分析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如何有效的解决?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整产业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活动:读图练习——工业发展
读图思考分析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各自的交通优势。
东北三省的很多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举例分析鞍山、大庆。
学生读图分析后回答:哈尔滨——铁路枢纽,铁路运输便利和松花江内河航运便利;长春和沈阳——铁路枢纽,铁路运输便利;大连——海上航运便利、铁路运输便利。
鞍山因为铁矿资源丰富以钢铁、非金属矿产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
大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为主。
内容小结。
四、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
五、课堂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