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推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内容】
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能够根据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描述两种聚落的差别。
3.能够举例说出聚落的选址、分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说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找出属于的中国文化遗产(传统聚落)。立德树人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聚落。从而导出聚落的概念和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讲解引导:首先请各位同学观看一段视频,并举例说明视频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是属于中国的?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像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澳门历史城区、鼓浪屿等这些传统聚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聚落呢?人类的聚居地,就是聚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新课讲授
(1)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展示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形式。
(3)活动一:聚落的差异
过渡: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那么这两种形式的聚落有何差异?
①展示六幅聚落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景观图片所反映出来的聚落形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教师讲解引导:左边三幅图反映的是城市,右边三幅图反映的是乡村。城市和乡村在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呢?城市与乡村在建筑、交通、人口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建筑高楼林立,乡村建筑较低矮稀疏。城市道路纵横,交通便利,乡村道路少,交通不便。城市人口稠密,乡村人口稀疏。此外,城市规模较大,而乡村规模较小。城市有很多商店学校医院,生活很方便。乡村有很多农田,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过渡:尽管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优势,但乡村和城市在建筑、交通、规模等方面一般都存在有较明显的差异。那么除了这些,城市和乡村还有什么差异呢?请各位看这幅图,鼓浪屿是城市?还是乡村?
②展示鼓浪屿的案例信息,引导学生判断鼓浪屿是城市还是乡村,并说明理由。从而因此学生认识到城市和乡村最核心的差异是生产方式的差异。
教师讲解引导:尽管鼓浪屿的建筑看起来比较低矮,规模也不大,交通道路也不多,没有汽车,但是它是一个城市。因为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工业、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所以,归根结底,城市和乡村的核心区别是人们所从事的劳动生产方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为乡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为城市。
过渡: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三幅图片,请各位同学判断它们所反映的聚落形式?
(4)活动二:聚落的演变
①展示三幅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反映的聚落形式。通过展示这三幅图所放映的同一地点和照片拍摄的不同时间,引导学生认识到聚落随时间的不断演变。
教师讲解引导:以上三幅图分别反映了聚落的三种类型:第一幅图,规模最小,人口最少,房屋最低矮稀疏,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是乡村聚落的村庄。第二幅图,规模稍大,人口变多一点,房屋开始变高一点,是乡村聚落的集镇。第三幅图,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建筑高而密,人们从事非农业生产,是城市。虽然聚落的形式不同,但其实这三幅图反映的是同一个地点不同历史时期。
过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聚落从无到有,从规模小从事农业生产的乡村,到规模大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城市。聚落在不断的形成和演变。那么哪些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演变呢?
②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布流域图,说明四大文明古国所分布的流域,并要求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大致位置。
③组织学生观察四大文明发祥地,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人类祖先都选择了怎样的自然环境来建造自己的家园?
④引导学生展示说明四大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有利自然条件,并进一步归纳影响聚落选址的自然因素。
教师讲解引导:提到聚落,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聚落当属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学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四大古国、四大聚落,分别是:位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古中国、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以及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那么,各位同学认真观察这四大文明发祥地,结合世界地图,思考一下,人类祖先都选择了怎样的自然环境来建造自己的家园?从世界地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祖先挑选的大多是有水源的地方、气候适宜的地方、地形比较平坦的地方、土壤比较肥沃的地方。
过渡:这是人类祖先挑选的自然环境,那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的选址还会考虑哪一些因素呢?我们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请各位通过观看视频,分析除了自然因素外,影响三明市形成的还有哪些因素?
⑤展示三明市的城市分布谷歌视频,引导学生总结三明市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依赖于其优越的交通条件。
教师讲解引导:三明这一聚落的形成,除了依靠其优越的自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条件外,还考虑交通要素。交通便利的地方经济发达,能够吸引人口集中形成聚落。
过渡:此外,我们再来看这则材料,这个城市的形成,考虑了什么因素?
⑥展示榆林市的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在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工矿业发达,易行成工矿城市。
⑦引导学生总结:综上所述,聚落在选址时一般考虑水源、气候、地形、土壤、交通、资源等要素。
⑧展示景观图片,情境设置:假如你是部落首领,给你一片广袤的土地,让你选择一个地方来发展聚落,你应该选择哪里?引导学生在小区域内为聚落选址,并说出原因。
教师讲解引导:综上所述,影响聚落形成的演变的因素,有水源、地形、气候、土壤、交通、资源等。了解完影响聚落的因素后,咱们来当一回部落首领,假设时光重回到远古时期,作为部落首领你应该带领你的族人在哪里定居,建设属于自己的聚落呢?很多同学选择乙地。这主要是因为乙地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总之,自然条件优越。不仅如此,该地资源和交通条件也比较优越,就是放在现在,也是一个发展聚落的好地方。
过渡:刚刚我们是在一个小的区域内看聚落的选址,现在我们放眼整个世界,聚落应该如何选址?
⑨引导学生复习影响聚落的因素,并展示世界夜间灯光图,创设情境:假设你是人类学家,请读图,根据影响聚落的因素,归纳世界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师讲解引导:影响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有:气候、水源、地形、交通、资源等。因此,从气候的角度来看,聚落适宜分布在温和湿润的地方,即应该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水源的角度来看,聚落适宜分布在水源丰富的地方,即应该分布在河流沿岸。从地形来看,聚落适宜分布在平坦的地方,即应该分布在平原上。从交通来看,聚落应该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即应该分布在沿河沿海沿交通线。从资源来看,聚落应该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因此综上,在中低纬度的一些河流中下游、沿海的平原地区,沿交通线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较密集。而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过渡: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影响着聚落里的传统民居。
(5)活动三:聚落的民居
①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探究二,分析西亚、东南亚、极地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思考三地的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引导学生展示总结自然环境特点与民居特点的关系。
教师讲解引导:西亚地区民居多为沙土结构,这是因为西亚地区沙土较多,可以就地取材;该地区风沙大,因此窗户较小;由于温差大,一般墙体较厚,利于保温;由于降水少,气候干旱,该地区民居多为平顶。东南亚地区的民居墙体较薄,窗户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屋顶多为斜顶,便于排水;多采用竹制结构,便于就地取材。极地地区酷寒多狂风,因此民居以冰砖为材料,就地取材;墙体厚实,便于保暖;无窗,便于保暖及防风。世界不同自然环境下,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这些不同风格的民居,集中体现了,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想信念。
过渡:人们适应自然,而在不同地区建造不同风格的民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不断形成演变。在聚落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城市化与传统聚落的矛盾。为了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聚落在不断的衰退,有特色的民居在不断地拆除,城市发展起来了,传统聚落却逐渐消失了。
(6)活动四:聚落的保护
①展示舒婷《老房子的前世今生》的选段,引导学生以鼓浪屿老房子为例,讨论这些传统聚落中的民居是否该拆?为什么?(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
②小组为单位,讨论:如果不拆除,如何使之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旅游价值)
③引导学生总结:正如冯骥才先生说的:“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了”,传统聚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应该得到空前的重视和保护。吴良镛先生说过:“当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保留下来,那么它既是中国的,同样是世界的!”
3.课堂小结
展示思维导图,总结课堂。
4.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
5.课堂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