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内容】地理差异显著;四大地理区域。【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通过举例分析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5.通过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划分原因及地理差异。2.难点: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谈话法;图表分析法。【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设疑:大家喜欢旅游吗?我们中国这么大,有许多景色各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民俗,你都见过哪些?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旅游或者家乡的自然或者人文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展示中国地图并引导过渡: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如果做一次中国穿越之旅,无论选择哪一个方向,都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今天将让我们开启新的篇章,正式进入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本节课我们先来感受一下中国的地理差异。新课讲授地理差异显著过渡:在八年级上册的课本我们学习了中国的降水、气温、地形地势等特征,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气温降水和地形地势的不同对我们产生的影响。1.中国的地理差异(1)气温的差异和影响展示我国展示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图并提问:阅读我国一月气温分布图,想一想一月份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异。学生回答受纬度位置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教师提问:你能举例分析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具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吗?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引导。展示冬季我国黑龙江和海南的图片:位于我国北部的东北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位于南部的海南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2)降水的差异和影响展示我国展示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阅读我国降水分布图,结合我们学过的相关知识回顾我国降水的差异,并说明降水差异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自然景观和植被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读图回答:受海陆位置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距海越近,降水越多。学生举例分析,教师可用图片或者视频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结论:在降水差异的影响下我国东南沿海在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3)地势的差异和影响展示我国青藏高原和长江三角洲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读图思考青藏高原和长江三角洲纬度相似,为什么自然景观差异巨大?(展示我国地势分布图)引导学生在地势图上找到青藏高原和长江三角洲的位置,然后进行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和小结。(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结:两地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地势差异。我国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海拔高的第一级阶梯;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位于海拔较低的的第三级阶梯。(4)农业的差异和影响提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辨下面饮食分别是我国哪些地区的,为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我国农业的南北和东西差异。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并提问:阅读我国农业分布图,说一说我国东西在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学生读图回答:我国的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四大牧区是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阅读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南北在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学生回答:北方地区的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南方地区的耕地多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甘蔗等农作物。(5)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展示我国的交通线分布图和工业中心分布图,学生通过阅读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交通线分布的差异。小结:西部交通线稀疏,工业中心稀疏,经济发展落后;东部交通线密集,工业中心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秦岭——淮河一线(复习回顾)展示我国山脉图并提问:在下图中找到我国的秦岭山脉,观察秦岭山脉在我国所处的位置特征。学生找秦岭的位置,教师讲解山脉的作用:有些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由于其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山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活动:学习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安排:观察课本第4页的图5.3和5.4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生活景观,举例说出秦岭淮河以北以南生活文化等方面还有什么不同。①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中的内容。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传统运输方式民居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小结: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耕地类型是旱地,主要种植小麦,作物数值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运输方式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特色是屋顶坡度小墙壁较厚。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类型是水田,主要种植水稻,作物数值是一年二熟或三熟,运输方式以水路运输为主,民居特色是屋顶坡度大墙壁较薄。教师引申讲解:“南船北马”体现了秦岭-淮河一线两侧传统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以南地区以水运为主,以北地区牛车、马车等运输方式比较普遍。②展示我国长江和黄河冬季河道结冰情况让学生阅读分析。提问:为什么冬季黄河有结冰期长江没有结冰期?学生回答:因为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因此河流有结冰期。而长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因此河流没有结冰期。展示南北方不同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明确:北方地区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南方地区以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结论:(2)活动探究——小组合作探究①读图:秦岭—淮河一线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区的分界线?在温度带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带的分界线?学生通过阅读后进行回答:暖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区和半湿润区。②讨论合作: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逻辑关系的梳理,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小结。四大地理区域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读图并讲授: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活动:探究合作——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活动安排:活动安排: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地图信息的提取,再组内完成讨论,并派学生代表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分析和指导。(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①观察图5.5中的界线A,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相比较: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A考虑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分析并回答: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相似,说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降水。②观察图5.5中的界线B,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1月等温线相比较:界线B大致与1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B考虑主导因素是什么?界线B与秦岭—淮河一线是否接近?学生分析并回答: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似,也就是秦岭一淮河一线相似,说明我们南方、方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即气候因素。③观察图5.5中的界限C,并与图5.1中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界限C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确定界限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分析并回答: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有关,说明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地区的景观图片或视频,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印象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讲解: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南方地区,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面积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25%。青藏地区,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西北地区,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西,包括新疆维、宁夏、内蒙古的西部和甘肃省的西北部等,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4.3%内容小结。四、课堂练习。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五、课堂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