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二、重点和难点1.学会利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三、教材设计思路根据课表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而是让 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而经纬网,是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 度的知识,认识地球仪,使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等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逐步地建立地球空间概念。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问题引领:在认识地球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知道了解地球处在一个怎样的宇宙环境中。图片展示:“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图”和“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图”(转承)在古代,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人类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讲授新课】学习活动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方法指引:阅读图 1.1。问题引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哪几个代表性事件?各达到什么认知水平。小组讨论回答:......(分阶段展示相关图片,最后教师展示四个阶段的小结图片)教师小结:图片展示。议一议: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实例?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站的高,看的远;远航归来的船只,人们总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体。(转承)人们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准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同学们想想看,要描述地球的大小,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大小。方法指引:阅读图 1.2。问题引领:1.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并根据数据描述地球的形状。2.用学校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完成下表。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地球极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 6378 千米,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转承)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这个家园中,就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它。我们知道 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仅仅是个起点,但是,地球太大了,为了看到它的全貌,人类制造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活动三: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方法指引:阅读图 1.3 、1.4 和阅读第 4-5 页文字。问题引领:1.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2.地球仪有什么作用。3.你知道地球仪上的“ 经线”“ 纬线”“地轴”“ 南北极”吗?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有一些地球上并不存在的,用来确定方向、位置的线;地球仪上还有一根人类假象出来的地轴;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五、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