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备课组名称 高二地理 周次本节 教学内容 4.2 洋流本节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描述世界洋流的主要分布特点,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导入:有人说要到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1°N—1°S)上看企鹅,你会感到奇怪吗? 思考:企鹅是怎样来到赤道地区的?为什么能适应这里的气候? 提示:顺着秘鲁寒流漂流过来的,寒流降温减湿,所以企鹅能够在这里生活。 一、洋流 1. 概念: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的的流动,并带动下层海水流动,称为洋流,又叫海流。 2. 分类: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思考:寒流温度一定比暖流低吗?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一定是暖流吗? 2.分类: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风海流 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表层海水随风漂流,并带动下层海水流动而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作风海流。如盛行西风和信风。 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 补偿流 成因: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形成的洋流。 补偿流 水平补偿流:赤道逆流、加里福尼亚海流、秘鲁海流 垂直补偿流:上升流:为离岸风,性质为寒流,如秘鲁寒流、索马里寒流 下降流:为向岸风,性质为暖流 密度流 成因: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差异造成海水密度的差异,引起海水水位差异,造成海水的流动,形成密度流。 密度流比风海流的深度大,所以深层海流一般是密度流。 表层海水:由海面高的、密度小的海区流向海面低的、密度大的海区 深层海水:由高密度区流向低密度区。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直布罗陀海峡)、 红海与印度洋之间(曼德海峡) 3. 洋流的形成因素 ⑴盛行风: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⑵陆地形状:阻挡洋流前进,使洋流分两边流。(一般形成南北流向水平补偿流以及赤道逆流)例如:a.加利福尼亚寒流 b.阿拉斯加暖流 ⑶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使洋流流向发生偏转。 例如:日本暖流 ⑷补偿作用 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探究一: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分布有什么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环流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探究二:观察太平洋中高纬度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分布有什么规律? 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探究三:南纬40°—60°附近海区洋流是怎样形成的 其流向是怎样的? →海面广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形成全球性西风漂流。从南极上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探究四:南极大陆外围的绕极环流由哪几支洋流组成的?怎样形成的? 极地东风作用→形成自东向西绕极一周的绕极环流 盛行西风作用→自西向东形成西风漂流 探究五:观察北印度洋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夏季和冬季流向有何差异,并分析成因。 北印度洋海区冬季盛行风:东北季风 环流成因: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时,海水向西流动,洋流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加强了赤道逆流,形成显著的赤道逆流→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 北印度洋海区夏季盛行风:西南季风 环流成因:夏季,西南季风强盛时,海水向东流动,洋流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加强了南赤道暖流→索马里寒流→季风洋流 索马里洋流: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 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思考:索马里半岛附近海域是冬季鱼多还是夏季鱼多?为什么? 夏季鱼多 原因:夏季盛行西南风,索马里半岛附近海域吹离岸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底层海水 上泛,海底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吸引鱼群在此聚集。 小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南纬40°—60°海区,形成全球性西风漂流。 南极大陆外围形成绕极环流→洋流自东向西流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三、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 对全球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据统计,从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量中洋流占一半,有利于大幅度减小高低纬之间的温差。 小结: a.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量和海水 b.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输送海冰和冷水 2. 沿岸气候:a.暖流→增温增湿(温暖湿润) b.寒流→降温减湿(低温干燥) 3. 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 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之一,面积大,深度达300米以上,而且流量巨大;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水量每小时达900亿吨,相当于大陆总径流量的20多倍。 暖流将热量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西北部,使得北纬55°~70°之间的大西洋东岸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西岸高16~20℃。 大西洋两岸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岛(拉布拉多寒流)北部呈现苔原景观,同纬度的大洋东岸(北大西洋暖流)却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了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国北部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封冻期。 从图中可以看出,摩尔曼斯克的纬度位置已处在北极圈以北,但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成为北冰洋沿岸的不冻港 4. 世界沿岸荒漠分布与寒流效应 a.寒流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低,造成空气湿度降低,降水量较少。 b.当空气与寒流接触,则稳定性增强,难以致雨。 c.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洲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都与沿岸寒流有关。 案例: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 秘鲁寒流是世界上行程较长的寒流之一,从南纬45°开始,沿南美大陆西岸北流,一直到达赤道附近,流程达4600多千米,水温比邻近海区低7~10℃; 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洲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带(30°S—4°S),温度较低,气候干旱。 (二)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影响 (1)海洋生物: ①寒暖流交汇: 海水扰动强烈,海底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聚集,形成渔场;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②秘鲁沿海上升流:离岸风东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偏离海岸,深部冷水带着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形成渔场。 (2)渔场: a.地形:面积广阔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b.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c.河流入海口: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d.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架形成渔场的原因: ①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海水浅,水温适宜; ③有众多陆地河流入海,带来丰富营养盐和有机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④温带大陆架季节变换明显,表里层海水对流交换强烈,深层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大 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⑤人类活动排放大量营养物质入海, 舟山渔场是我国第一大渔场,分析其成因。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 2.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交汇处,鱼的种类多。 3.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4.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a.顺洋流航行,可以加快航行速度,节约燃料。 b.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能见度低,对海洋航行不利。 c.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低纬度漂移,威胁海上航行安全。 拓展 海雾的形成与分布 1、海雾形成: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是空气中的水滴或冰晶大量积聚现象,水平能见度通常在1KM以下。(需要水汽和低温) 2、分布: a.寒暖流交汇多海雾: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b.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的夏季: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暖湿。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c.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的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3、影响: ①海雾能见度低,对交通运输,海洋捕捞、海洋开发及军事活动等造成不良影响。 ②雾水中的盐分侵蚀建筑物 (四)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②不利影响: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板书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课时作业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