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采用议题式教学法,用议题将重点内容进行衔接,使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采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以典籍为中心,贯穿整个教学,体现了情境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在相似的情境中深入理解知识。
3、呈现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多样化的素材,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设置辩题,使学生在思维冲击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2.本课地位:本节课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本课的第一框讲述了文化的基本理论,本课承接前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继而讲述“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一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起到自然过渡作用。三框内容的内在逻辑是理论—辨析—实践,因此本框在第七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本课内容。
本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下设两目: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两目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三、学情分析
1.心智特征: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2.知识经验:通过上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学习,学生对于文化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对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辩证性思考。因此,本节课将采取议题式教学法,设置辩题,让学生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树立文化自信。
四、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懂得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明确中华文化的影响,认同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认识、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正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公共参与: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能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这部分是基础性知识,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着重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它的当代价值有哪些?学生在深入理解把握这些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设置带有思辨性的辩题以及展示相关图片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从而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和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图片、辩题、PPT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上的准备
八、教学思路
总议题:借典籍之眼,品中华传统文化
环节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情境】播放《典籍里的中国》宣传视频
【任务】根据课前对学生喜欢的文化节目进行调研的结果,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会尤其喜欢这档文化节目。
【活动】与同学进行讨论,随后自主发言。
学生一:这档节目介绍了许多优秀的典籍,其中我最喜欢《论语》。
学生二:这档节目传播了许多我们国家传承至今的核心思想理念,能够让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产生自豪感。
……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一定的点评,并顺势引出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的调查,从学生喜欢的文化类节目入手,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导入,能够拉进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缩小距离感,增强代入感。
环节二:议题探究,学习新课
议题一:探典籍,悟传统文化之起源
【情境1】展示《本草纲目》成书的相关资料
青年李时珍随父行医,在为蕲州各地百姓看病时,因为经常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病例,他心中坚定了重修本草的想法。此后,李时珍查历代典籍书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三十年修撰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情境2】呈现《史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胡族的衣着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开始影响中原文化,汉代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服装样式。
【情境4】展现中外文化的交流
公元285年,朝鲜百济王子派遣王仁渡海向日本王子献《论语》和《千字文》。公元1687年,在巴黎便出版了用拉丁文翻译的《论语》、《大学》、《中庸》也被翻译出版。
【任务】依据相关信息,概括中华传统文化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活动】学生思考之后自主发言。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
【小结】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民族交往: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世界: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则材料的呈现,从微观上让学生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来源,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讲解,有利于把握教学重点;以具体的典籍作为辅助材料,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过渡】我们知晓了传统文化的来源,那何为传统文化?何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议题二:读典籍,懂传统文化之意蕴
第一篇: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
【情境1】展示《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典籍简介
【情境2】展示典籍中的名句
【任务】根据情境1和情境2的内容,分析其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哪些内容?并用课前所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观点论证。
【活动】时间三分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发言。
【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补充观点。
【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设计意图】根据中华传统典籍中的句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课前让学生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去典籍中寻找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篇: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特点
【情境1】展示图片
(四大文明古国)
【情境2】展示图片
(中华典籍的发展演变)
【任务】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体现,可以从文学、艺术、哲学和科技等角度进行思考。
【活动】根据情境的相关提示,小组之间开展合作,试着找一个角度绘制例如情境2中的时间和内容轴,每组都派代表上台进行发言。
【评价】根据每组发言的内容,师生共同评出最优秀的小组。
【小结】
强调:
传统文化≠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时间上:源远流长
内容上:博大精深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在教学上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将这两个特点以时间轴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过渡】我们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前世,我们继续思考在今天为什么依旧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议题三:用典籍,续传统文化之价值
第一篇:理念上把握传统文化
【情境1】《二十四孝图》之《郭巨埋儿》的故事
【情境2】《二十四孝图》之《卖身葬父》的故事
【任务1】针对“孝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进行辨析
【任务2】进一步分析如今我们是否应该全盘接受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活动】根据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同看法,分两派进行观点辩论,并各派两名代表进行发言。
【评价】教师进行简要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意识。
【小结】
1、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辩题,引发学生辩证的思考传统文化的优劣,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信服自身的观点,从而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二篇:实践中把握传统文化
【情境1】播放视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任务】为什么我们对中秋节会有所触动呢?
【活动】根据情境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评价】教师简要对个人的发言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根据视频直观地体会中华传统节日对我们本民族的价值,加深学生的体会;通过视频讲解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能够让学生沉浸到文化的氛围中来,树立文化自信。
【情境2】播放视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
【任务】讲一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世界价值体现在哪里
【活动】根据情境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和视频直观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加深学生的体会;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来引入,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来。
【评价】教师简要对个人的发言进行评价。
【小结】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环节三:课堂有限 课外无限
【任务】走访自己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寻觅传统文化的影子,找出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下节课前互相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日常课业负担繁重,难以真正走出去看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身体会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精神。
九、板书设计
十、设计反思
本课旨在以主线情境和议题式教学双线为依托展开教学,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发现主线情境的教学设计开发难度较大,这一理念的贯彻还需要进一步斟酌。
本课的内容比较繁杂,因为自身缺乏教学实际,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视频在时间把控上存在一定不足,视频的时间太长,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