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 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 5单元 第 1 课时
课程标准 I-1.9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结合图表资料,说明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说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理解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理解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制约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完成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相关问题后的总述。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教材有大量案例,一一解读会造成学习量过大,学生学习疲劳。因此,在处理本节时,可精选案例启发理解,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活动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黄山”(来源:bilibi)的视频,介绍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引起学生思考:黄山拥有的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该如何解释? 视频激趣,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学习任务一 展示情境材料: 材料一:“冬日黄山”图; 材料二:黄山气候资料 材料三:黄山地质资料 “冬日黄山”图,提出问题: 1.指出图中有哪些自然要素? 学生思考,讨论,并且回答。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与地貌)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要素: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回顾地理环境五大要素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和意义。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意义:各要素通过地理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2.说明图中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学生思考,讨论,并且回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土壤、河湖及生物通过降水获得水分补给;大气通过植物蒸腾、土壤河湖蒸发获得水汽;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物;土壤及岩石风化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岩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作用下产生的影响和功能——整体功能。展示PPT,进行解释。 由此衔接进入第三个问题。 3.黄山具有当地特有的物种,也具有特有的相对稳定的小气候。以黄山地区为例,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学生思考,并回答。 (黄山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即具备生产功能。黄山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么黄山的这些要素是如何演化的以形成今天的这些奇景?这种景观会保持不变吗? 展示材料: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 黄山地区在距今8 - 4 亿年前的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属扬子海区,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海相地层. 在距今4 - 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黄山地区海陆交复. 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 在燕山运动时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 黄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占风景区面积的70 %。 4.小组讨论,分析黄山“四绝”景观的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学生讨论问题,并以小组形式分析。 教师引导归纳: 在未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化,黄山特有的景观将逐步变化。 教师进一步展演PPT,说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发生发展具有统一性。 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在演化过程中,一旦某一要素受到干扰,会怎么样?由此进入探究2。 通过以导入中的材料设置探究问题,学生更熟悉且更感兴趣。 引导学生以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 回顾所学,加强巩固 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综合思维。 PPT案例,加深印象。 展示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部分较难理解,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小组讨论,更利于形成较为完善的答案。 展示流程图,利于学生思维逻辑链条的形成。 案例说明,利于学生理解。 创设疑问,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学习任务二 播放视频:播放“青藏高原的形成”(来源:bilibi)的视频,介绍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 展示情境材料三: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地质、气候环境的变迁,扎日南木错日趋萎缩,相较12万年前,现代湖面缩小约3倍,湖面高度下降123米。图为扎日南木错12万年前及现代湖泊范围分布示意图。 提出问题: 6.说出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对扎日南木错流域内气候、冰川的影响。7.简述扎日南木错萎缩对其水生生物的影响。8.思考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地理环境(气地水土生等要素)的影响,并绘制流程图。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并且完成上述要求。 教师引导归纳: 6. 7.湖泊萎缩,生物生存空间变小;湖水变咸,生物种类改变;湖泊被分割变得破碎,阻碍生物种群交流;湖泊生态环境变得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8. 总结得出结论: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 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视频有效提升兴趣。 流程图的形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思维链。培养综合思维。
课堂总结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