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4 哲学与文化》考前必背重点知识汇总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与方法论(P23)【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原理】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①要坚持一切从实出发、实事求是;② 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 (P23)【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24)【原理】①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②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P25~P26)① 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二、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P28)【原理】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与方法论(P28~P29)【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与方法论(P29)【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30~P31)【原理】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2)整体也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30~P31)【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二)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P32)【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发展的形式或状态)(P33~P34)【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① 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 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以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 要坚持适度原则。3.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P32)(1)从新事物自身来看,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2)从新旧事物的对比来看,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从社会历史领域看,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4.辩证否定原理和方法论(发展的环节)(P34)【原理】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方法论】要树立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5.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P35)(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6.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与方法论(P34~P35)【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总方向(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②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方法论】①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三)矛盾观◎1.对立统一关系原理与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37)【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① 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当结合材料问:如何体现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统一原理与方法论)时,可如下回答:(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材料中的A与B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矛盾具有同一性。 材料中的A与B存在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一面。(3)矛盾具有斗争性。材料中的A与B存在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一面。(4)二者密不可分: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5)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正确处理好材料中A与B的关系,从而促进材料中某事物的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P38)【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方法论】① 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②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与方法论(P38)【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39~P40)【原理】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着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 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坚持特殊到普遍、个别到一般,再从普遍到特殊、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秩序)◎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41)【原理】①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毛泽东喻作:“弹钢琴”的工作方法)(或者:①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41)【原理】①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的性质;②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在认识某一矛盾即看问题时,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毛泽东喻作:“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P42)(方法论)(1)坚持两点论:①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①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总结: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的基本特征 (P49~P50)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P50~P52)【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理论)则会误导实践活动。【方法论】(1)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2)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有条件性原理与方法论(P53~P54)【原理】(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表现为: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人而异。(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方法论】①要勇于坚持真理;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与方法论 (P55~P56)【原理】(1)认识的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二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60~P61)【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1)要尊重社会客观现实,坚持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62)【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②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方法论】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之适合生产力的状况)◎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P63)【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表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方法论】要尊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及其解决(P64)(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5.社会主义改革的知识(改革的依据、本质、作用和目的)(P64)(1)依据: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本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6.群众史观原理与方法论(P65~P68)【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人生价值观◎1.人的价值的内容及其评价(P69~P70)(1)内容: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① 个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即个人的社会价值。②个人也获得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自我的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2)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归根到底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与方法论(P71~P72)【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表现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P74.P76)【原理】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体现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要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方法论】① 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②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4.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P77~P82)(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要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3)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4)要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①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要锤炼品德修为,打牢道德根基。第三部分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文化的功能(作用)(P90~P91)(1)引领风尚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2)教育人民功能。文化教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服务社会功能。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4)推动发展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P92.P94)(1)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尙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等)等。 (2)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95.P9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4.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97)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改造其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转化为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与创新性发展(补充、拓展和完善其内涵)。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96)①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98)①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②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98)① 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8.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100)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③ 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9.民族文化的作用(P102)①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②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10.文化多样性的意义(P103)①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1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P103)①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12.文化交流的意义(P104)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13.文化交流的要求(P105)①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② 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14.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意义(P105)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15.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106~P108)① 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国一切有益经验和积极成果;② 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16.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P11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原因)(P1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④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⑤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1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路径(P112-115)(1)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2)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每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未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9.如何建设文化强国(P116~P118)(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定文化自信。20.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P119)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如何坚定文化自信(P119)① 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②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③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2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23.P112~P115)(综合题)(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路径:①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 必须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③ 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