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重点和难点1.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前面学习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在人地关系上进行的深入探究,充分展示了“综合分析问题、因地制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聚落与环境中首先讲述了乡村和城市的概念,介绍了乡村和城市在生产方式上的区别,并同通过两幅图展示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其次重点讲述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教材设计成活动式课文,选择的活动主题是认识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介绍了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并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播放图片:人类聚集形态的变化。 教师讲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建造和优化自己的居住地——聚落。(转承)什么是聚落呢?【讲授新课】教师讲述:人类的聚集地统称为聚落。学生活动一:聚落的分类和对比。方法指导:请学生阅读图4.11和课本81页。问题导引:1.你知道聚落通常可以分成哪两类吗?2.对比两种聚落的差异。3.什么差异是两种聚落的本质差异?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总结:聚落主要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有包括: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明显,但本质差异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承转)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同地方形成聚落的早晚和规模是有明显差异。议一议: 判断ABC三地谁先形成聚落?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B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最先形成聚落。想一想: 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谁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聚落?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②地的条件最优越,地形更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交通更便利。找一找:下图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聚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有些聚落某个条件特别优越,使聚落迅速发展,比如说:石家庄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攀枝花被称为煤铁之城等。(承转)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有不同。学生活动二: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法指导:请学生阅读图4.13、4.14和课本82页。问题导引:1.说出图4.13的聚落形态,并分析原因。2.说出图4.14的聚落形态,并分析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受地形的制约,在平原地区聚落聚集成团块状,在河谷、山麓、山谷等地聚落成条带状。学生活动三:认识聚落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法指导:请学生阅图4.15-4.16,结合气候等自然因素分析。问题导引:描述聚落(特色民居)建筑形态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北极的冰屋穹顶、门小、无窗,是为了阻挡外面的大风大雪,还能够将里面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阻挡开;西亚民居墙厚、窗小,是为了适应热带沙漠地区气温高、风沙大;东南亚的民居双层木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主要是为了适应湿热的气候。(承转)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教师讲述: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换回的损失。播放图片:熟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传统聚落。教师讲述:我要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议一议:阅读课本85页活动题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2.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3.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