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提高警惕,预防电话手表诈骗》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话手表诈骗的概念和常见手法。2. 提高学生对电话手表诈骗的警惕性,培养他们正确的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3. 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分辨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真实电话和诈骗电话的差异。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电话手表诈骗的常见手法、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难点:帮助学生判断真实电话和诈骗电话的差异。三、学情分析:学生年龄为小学生,对网络和电话使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诈骗的概念和手法可能存在认知上的欠缺。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善于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理解和记忆知识。四、教学过程:引入:1.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电话手表诈骗?你们知道电话手表诈骗是什么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例如,学生A回答:“我听说过,就是有人通过电话手表来骗取别人的钱财或个人信息。”2. 故事分享: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于电话手表诈骗的真实案例,描绘案例中的人被诈骗的经历和损失。教师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或者真实案例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例如,教师讲述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号码,对方声称他的亲戚出了车祸急需医疗费用,骗取了小明的钱财。讲解:1. 定义和解释:教师简要介绍电话手表诈骗的定义,即通过电话手表进行诈骗的行为。解释电话手表诈骗的目的是为了骗取个人信息、财产或其他利益。教师可以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2. 举例说明:教师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情景来说明电话手表诈骗的常见手法。例如,冒充亲友求助、谎称中奖或优惠活动、假冒公检法机关等。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实际物件等辅助教具来展示不同类型的电话手表诈骗案例,让学生对这些手法有更直观的认知。探究与讨论:1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何预防电话手表诈骗,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策略。教师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例如:“你们认为如何判断一个电话是真实的还是诈骗的?”、“你们觉得哪些个人信息应该保护起来,不轻易透露给陌生人?”等。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2.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预防策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例如,学生B展示了一个判断电话真伪的方法:通过回拨电话号码来确认对方身份,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补充。总结与应用:1. 总结重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防范电话手表诈骗的重点和方法。强调警惕性和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例如不随意透露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教师可以使用总结性的口号或关键词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例如“保护个人信息,远离电话诈骗!”2. 练习与模拟: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电话手表诈骗的情景。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继续上述教学过程。3.练习与模拟: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电话手表诈骗的情景。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诈骗者,另一组扮演被诈骗对象。通过模拟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话手表诈骗的过程和技巧,并学会如何应对和防范。4. 分享经验:学生分享他们在角色扮演中的经验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角色扮演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的建议。5. 制定行动计划: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实际行动计划,帮助他们应对电话手表诈骗。例如,建议学生保存警方举报电话号码,学会拒绝提供个人敏感信息,以及与家人和朋友分享预防电话手表诈骗的知识。6. 知识回顾:教师进行最后的知识回顾,强调电话手表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随时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五、板书设计:提高警惕,预防电话手表诈骗关键词:电话手表诈骗、常见手法、防范意识、应对策略、警惕性、保护个人信息六、教学反思:在引入部分,通过故事分享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可以加入一些师生互动的元素,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观点。在讲解过程中,举例说明可以选择多个具体案例,以及更详细地介绍每种诈骗手法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在探究与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