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6.3黄土高原(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6.3黄土高原(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课程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教学目标】
1.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根据图文和相关数据,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
3.通过读图,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4.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加探究活动,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提升其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5.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实验演示法。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并提问:古代书籍里曾记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利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讲授: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大河,黄河流域大约70%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大约为16亿吨左右。
【复习导入】黄河的水为什么黄?为什么黄河会成为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学生回答: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的泥沙冲入黄河。
引导过渡:黄河高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就是说黄河水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黄的,因为流经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那么水土流失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新课讲授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讲解: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
(1)水土流失与气候
展示黄土高原的气候分布图并提问:结合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分析,想一想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水土容易流失。
观看暴雨对地面的冲刷视频,加深学生对水土流失气候原因的认知。
结论:黄土高原位于东部季风区,冬冷夏热,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强度较大的暴雨对地表造成严重冲刷。
(2)水土流失与土壤,植被和地面坡度
活动:实验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活动安排:根据课堂上的实验演示,结合黑板上的相关示意图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时间7分钟。
实验准备: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个组准备不同的实验道具,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地表植被、土质、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在活动中由学生上台演示实验,随后组内进行讨论,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的关系
结论:地表植被越多,水土流失越轻,地表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黄土高原地表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②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水土流失和地面坡度的关系
结论: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轻。
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水土流失和土壤的关系。
结论:土壤质地越松,越易被侵蚀,一般来说,松散的泥沙,水土流失严重,粘质土壤透水性较差。
实验完成后,小组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结果,随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分析和小结。(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实验小组 实验目的 实验结果
实验一 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的关系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实验二 水土流失和地面坡度的关系 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实验三 验证水土流失和土壤的关系 土质疏松孔隙大,水土流失严重
教师小结:黄土高原地表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在暴雨的冲刷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经不住暴雨的冲刷,地表土壤容易随土流失。
(3)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提问:结合黄土高原的农业等经济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教师展示图片并小讲解。
人为原因:生产活动: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轮荒:轮垦制度人们选择土壤肥沃、含水量适宜的农田先行耕作,一段时间之后,土地的营养成分流失,农民们便将他们抛弃,寻找一块新的土地。
活动:归纳小结
活动安排: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展示图片过渡:黄河河口镇以上水量占全河水量的54%左右,沙量只占9%,河口镇至龙门河段水量占14%,而沙量却占55%,这么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中下游的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观看水土流失的相关视频,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都有哪些危害?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回答: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展示“地上河”示意图: 黄土高原的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水土保持
过渡: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已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1.水土保持的措施
活动:自主学习——水土保持的措施
活动安排: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在课本上找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并根据黑板上的逻辑顺序进行回答。
【知识拓展】学生回答后,教师讲授:
生物措施是指利用植物的根系和茎叶来固定和保护土壤,减少径流量和侵蚀强度,提高土壤肥力和抗冲能力的方法,例如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
工程措施是指利用人工建筑物或其他物质来调节水流速度和方向,拦截或储存泥沙,改善地形地貌,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例如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兴修水库、建设防护林等
(1)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展示示意图并提问:阅读下面的示意图思考分析在陡坡和缓坡采取不同措施的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在陡坡和缓坡采取的不同措施,提示学生水土流失在对陡坡和缓坡的不同影响。
陡坡——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是植树种草,打坝淤地的措施
缓坡——可以修建梯田,缓解水土流失的同时增加耕地面积。
(2)打坝淤地和林草护坡
讲解:植树种草,建设护坡林草带,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打坝淤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蓄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地坝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控制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选狭窄部位,从两面山上取土筑成与山头同高的大坝,把整条沟彻底锁死。
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
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土量达190多亿吨,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河泥沙4.35亿吨,减少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
(1)提问:黄土高原生态十分脆弱,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结合黄土高原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黄土高原由于距离海洋较远,加上地形阻挡,湿润的水气团难以抵达,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干节旱少雨,在一年之中,降水大多集中在7~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所以制约爱黄土高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干旱和水土流失。
(2)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思考黄土高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经济?
①学生回答自己的见解,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农业的发展成果。
适应气候,种植耐旱作物,如南瓜、毛薯、玉米等;根据昼夜温差较大和降水较少的特点,发展苹果和大枣的种植。
②工业:展示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分布图
黄土高原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煤炭总量的三分之二,且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埋藏浅、多为露天煤矿,开采成本低。
黄土高原是21世纪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另还有多种有色金属。
小结:黄土高原的发展和变迁凝结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从过去的黄沙漫天到如今的生机盎然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努力的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小缩影,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内容小结。
四、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
五、课堂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