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3.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2.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认识富有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3.结合地图分析认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理解“风成说”的证据。4.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能辨认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5.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2.难点:感受独特的“黄土风情”,分析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结合法;直观演示法。【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歌曲导入播放歌曲《信天游》。(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提问:歌曲听完了,大家能不能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我们国家哪一个地形区?学生回答:黄土高原2.黄土高原的文化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过渡:我们严重的黄土高原是苍凉的,是“风沙茫茫满山谷”,是“一道道山梁一道道沟”,可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也有厚重的文化,你知道哪些黄土高原产生的文化。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情况补充。过渡:黄土高原的历史 黄土高原是中国大陆最早形成的地区之一。在距今7000年前左右,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到封建社会的秦汉,隋唐……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黄土高原——一个与众不同的地形区。新课讲授自然条件1.位置和范围(1)展示黄土高原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观察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分析思考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学生通过读图回答:黄土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深居内陆。经纬度位置大致介于33°N-41°N,100°E-114°E之间,属于中纬度。(2)黄土高原的范围①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图,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在图中标出黄土高原的范围。②找一找黄土高原主要都包括哪些省份?在地图上标注出来。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选择部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小结,教师对地图进行简单的讲授和强调。小结: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黄土高原面积约有64万平方千米,包括宁夏大部分地区、山西中部和西部、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南部。2.地形地势引导学生阅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地势特征。提示学生在地图上查找黄土高原上的两个平原——渭河平原和汾河平原。学生阅读地图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地形——黄土高原内部除了有着六盘山、吕梁山脉外,还有渭河平原和汾河平原等重要地形区。地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3.气候特征(1)活动:读图认图——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①活动安排:通过所学知识,阅读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图和气温,降水的相关地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主要气候特征。(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复习回顾了旧的知识)学生回答:黄土高原是温带季风气候,最北边和最西边是温带大陆气候。气温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夏季。②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区地图,分析黄土高原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区。通过地图可以知道:黄土高原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区。(2)活动:探究学习——黄土高原的农业活动安排:结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地形等相关条件分析黄土高原的农业特征。结论:发展旱作农业,其中谷子是黄土高原的特色农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黄土高原盛产地区苹果、梨、柿、枣、杏、桃、核桃、葡萄、石榴、猕猴桃等。文明的摇篮1.黄河文明(1)展示黄帝陵的图片,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里的什么景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授: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2)社稷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过渡引导:黄土高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国内国家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先河,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2.黄土风情活动:竞赛比拼——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活动安排:班级分成4个小组,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知道的黄土高原的独特文化符号比较多。任务设置:你还知道多少黄土高原的特殊的民风民俗,它们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组内讨论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分析,教师进行最后的分析和小结。学生展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陕西八大怪的角度出发考虑。①头巾——陕北和晋西北居民春秋两季多以头巾缠头。晋中、吕梁一带则一年四季以白羊肚手巾,成圈状挽手头顶,前额上方打个结,显示一种阳刚英武之气。提问:你能用黄土高原气候的相关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当地人喜欢带头巾吗?学生回答自己查到的资料,教师展示图片并讲授:陕北地处我们国家的内陆,除夏季以外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旱,风大。外出劳作的人们会随身携带一些物品,来擦拭头顶、脸上和脖颈灰尘沙砾。②窑洞——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人们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提问:请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窑洞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难度较大,教师可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示窑洞的形式,并结合黄土高原的黄土特性给学生提示。)③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歌腔高亢而悠长是流传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学生分析,教师讲授:黄土高原,山连着山,沟接着沟,交通不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感触。风吹来的黄土1.“风成说”讲授:黄土高原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表面被厚厚的黄土覆盖,黄土的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提问:作为世界上最大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哪里来的呢?(通过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1)活动:探究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活动安排:观察下列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示意图,小组合作讨论“风成说”的具体原理。提示:请同学们阅读26页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材料上面文字,用笔勾勒出关键信息,然后练习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学生回答自己观察过的现象: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吹过来的。小结: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的学说有多种。目前,“风成说”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支持。“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2)活动:讨论分析——黄土高原的“风成说”活动安排:2到3人为一个小组,谈论分析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①黄土是被风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②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西北风带来的。③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是从其他地方过来的。2.黄土地貌(1)图片展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提问:大家还记得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吗?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教师展示图片并讲授:千沟万壑——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士地貌景观。(2)活动:合作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貌活动安排: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地貌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内讨论完成后,不同小组可以相互交换意见,时间4分钟。(1)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地貌景观,显示了黄土高原_______侵蚀的程度不同。(2)发展顺序:学生讨论,教师在教室巡视指导。讨论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小结。小结:黄土高原的不同地貌显示了黄土高原受流水侵蚀的程度不同。①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耕地所在。②黄土墚也称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③黄土峁,是一种外形很像馒头的峁,峁的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有的为平顶,四周多为凸形坡,坡长较短,主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2)思考分析:从地形土壤水源的角度分析,川为什么会是黄土高原人口集中的地区。学生分析,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耕,所以人口密集。(3)黄土高原不同的地貌特征是怎么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内容小结。四、课堂练习。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五、课堂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