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地质灾害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6.2 地质灾害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根据课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的设计皆在帮助学生认识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气象灾害类似,地质灾害包含的具体灾害种类也很多,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教材分“地震”和“滑坡和泥石流”两个标题,通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里氏7.8级大地震、2014年5月2日阿富汗东北部山区发生的山体滑坡、2016年9月17日我国云南元谋发生的特大泥石流,分别介绍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分布。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分布。(重点)
2.结合实例说明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重点)
3.能够分析某类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课件呈现下面图片。
文字说明:2009年3月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学生思考:
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谈谈你的感受。
【教学内容】
一、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概念: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教师强调: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失。
2.地质灾害的类型:
学生活动: 根据地质灾害的概念,举出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
教师小结: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二、地震
1.地震的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课件呈现)
学生思考:地震波主要分为哪两种形式?如何理解地震黄金12秒。
教师小结:地震波主要包括P波(纵波)和S波(横波)。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不容易导致倒塌;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容易导致房屋倒塌。P波传播速度较快,通常比S波快几倍。因此,当地震发生时,P波会先到达,在其之后的几秒钟内就会有强烈的S波抵达。利用这段时间,人们可
以尽量减少在地震后可能造成的伤害。
2.如下图课件展示讲解地震构造:
3.震级和烈度:课件呈现震级和烈度。(下图)
学生比较: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教师小结: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有多个烈度。
4.地震的分布:课件呈现世界板块构造图和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思考:对比分析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特征。
教师小结: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是地震易发地带;世界主要地震带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
5.地震的危害:课件呈现地震之后的图片。
学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地震的危害。
教师小结:地震灾害会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
会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6.地震的避防:
学生交流:地震发生在室内和室外如何自救?
教师小结:室内——蹲下,掩护,抓牢。利用写字台、桌子或者长凳下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远离可能坠落的物体,不要站在窗户边或阳台上。如果地震发生时在床上,请待在那里不要动。抓紧枕头保护住头部;3、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不要乘坐电梯;不要因寻找衣服、财物耽误逃生时间。不要跳楼、跳车或破窗而出。室外——待在原地不要动,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不要在石化、煤气等易爆、化学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附近。不要位于明火的下风;若在车内:尽快到开阔地靠边停车,留在车内。不要把车停在立交桥、高楼等建筑物下、大树旁、或电线电缆下;若被困废墟下:不要点火柴。不要向周围移动。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敲击管道或吹哨子以便救援人员发现你。
三、滑坡
1.滑坡的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学生思考:结合滑坡概念指出滑坡产生的条件。
教师小结: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
2.滑坡的成因及分布:
学生思考: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指出滑坡发生的原因;
指出我国滑坡多发地区。
教师小结:自然原因——地形: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断层发育,岩体破碎;植被:植被覆盖差
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人为原因——工程建设频繁,破坏植被和土体结构。我国的滑坡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一大巴山地区。
3.滑坡的危害:
学生思考:结合生产生活简述滑坡的危害。
教师小结:滑坡会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4.滑坡的避防:
学生思考:从“跑”、“躲”、“等”、“救”四方面说明如何避防滑坡灾害。
教师小结:“跑”朝与滑坡垂直方向跑到安全避难场地;“躲”跑不出去就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等”滑坡停止后不可立即返回;“救” 牢记三点救人要领。
四、泥石流
1.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学生思考:结合泥石流概念指出泥石流产生的条件。
教师小结: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是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2.泥石流的成因:
学生思考: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简述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教师小结:自然原因——山区坡陡谷深;植被覆盖率较差;有丰富的松散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降水或融水)。人为原因——占用河道,阻碍泄洪;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3.泥石流的分布和危害:
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举例说明泥石流的危害。
教师小结:多发地区——①地形——陡峻的山地,沟深坡陡;②物质——松散:一是风化、侵蚀作用,二是地震造成的破碎,三是人类排放的废渣;③大量水流——短时间内;④植被——差。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滑坡和泥石流的防治:
学生思考: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举例说明如何防治滑坡和泥石流?
教师小结:多发地区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工程措施——修建护坡工程、排水沟、拦挡坝、削减坡度。同时图片展示。(如下图)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2022年12月15日12时03分在台湾省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5.9级地震(图中“●”),震源深度10 km,震中位于(23.73°N,121.79°E),距台湾岛最近距离约65 km。据此完成4~5题。
1.关于这次花莲县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肯定会引发海啸 B.此次地震由火山喷发引起
C.距离花莲县相同的地区,破坏程度不一定相同 D.高雄市震感强烈
2.下列关于花莲县海域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一个震级 B.只有一个烈度 C.距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D.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
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3~4题。
3.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4.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根据下列线索描述,完成5~6题。
线索一: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
线索二:通常由于暴雨、洪水等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多发生在山区或者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半干旱山区和高原冰川区。
线索三: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也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扩大造成。
5.该类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滑坡
6.我国哪一地区最容易发生该类自然灾害(  )
A.河汊纵横的珠江口 B.郁郁葱葱的秦岭南坡
C.一马平川的内蒙古草原 D.山高谷深的西南山区
广西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每年有百十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 m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的含义是(  )
A.滑坡、降水量、崩塌 B.崩塌、滑坡、降水量 C.降水量、滑坡、崩塌 D.降水量、崩塌、滑坡
8.下列关于该市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 B.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C.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D.海拔高处滑坡多,海拔低处崩塌多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许多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甚至形成灾害链。地震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多种灾害。即时获取地震相关数据并发布预警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情。
材料二 相关部门成功预警某次地震,周边城市获得时长不等的预警信息。下图为地震预警过程示意图。
(1)根据下图中的灾情描述,写出灾害名称。
(2)地震预警利用了两个重要的“时间差”:一是地震波中破坏性较小的________先到达,二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不同城市获取的预警时长不同,主要与________有关。
(3)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时,如果时间紧迫,无法逃离,身处室内的你如何避灾?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沿海地区的地震有可能会诱发海啸,但不绝对会诱发海啸;题目无法得出火山喷发的相关信息,此次地震应该与板块运动有关;地震破坏程度相同的地方,烈度相同,但与震中距离一样的地方,破坏程度不一定相同;高雄距离震中较远,震感不会强烈。第2题,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无论距震中远还是近,震级都是一样的。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地表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般来说,同一次地震,不同地方的烈度大小不一样,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3.C 4.D
【解析】第3题,图中灾害类型是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需有水流挟带泥沙、石块以及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从图中看出此地没有水流。C正确。第4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区,A错误;滑坡多发生于我国夏、秋季,B错误;成因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如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C错误;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
5.B 6.D
【解析】第5题,从材料线索的描述看,符合泥石流的特点,推知该类自然灾害应为泥石流。第6题,西南山区靠近地震多发区,岩石破碎,山高谷深,坡度较大;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容易诱发泥石流。
7.C 8.B
【解析】第7题,广西位于南方地区,雨季长,一般在4—9月,所以a表示降水量。滑坡多是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该地是丘陵地形,雨季滑坡灾害多,b是滑坡。坡度50°以上的斜坡上多崩塌,丘陵地区坡度陡的区域面积小,崩塌灾害数量少,c表示崩塌,C正确。第8题,图中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不能表示均衡性,A错误。图中地质灾害数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所以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B正确。地质灾害中的地震、火山活动一般与人类活动无关,C错误。根据材料,海拔高处崩塌多,海拔低处滑坡多,D错误。
9.(1)①海啸 ②滑坡 ③洪涝
(2)纵波 距离
(3)躲在坚固的床或者桌下,远离窗户。
【解析】第(1)题,海底地震容易引起海啸,海水陡涨,水位升高,淹没陆地。斜坡上的土体、岩体整体滑落,形成滑坡。堰塞湖溃坝,引发洪涝,淹没道路、房屋、农田等。第(2)题,地震预警利用了两个重要的“时间差”:一是地震波中破坏性较小的纵波(速度快于横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左右摆动,引起破坏;二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不同城市获取的预警时长不同,主要与城市距震中的距离远近不同有关。第(3)题,如在室内地震时切勿直接冲出房屋,应躲在坚固的床下、桌下或墙角处,远离窗户,因为玻璃可能被震碎。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分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