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形成性评价”的评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对“形成性评价”的评价

资源简介

对“形成性评价”的评价
摘要: 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尚未成为成熟的教育理念,无论从定义、教育评价的分类、教育评价的作用还是从教育实践来看,“形成性评价”都存在不少缺陷。不能一味地推崇“形成性”评价而排斥对教育对象的评价,应该让教育过程评价与对教育对象的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为主;内部评价与外部相结合,以内部评价为主;不要过分关注学习过程是否合理,评价的密度不能太大。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评价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对形成性评价倍加推崇。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正因为如此,形成性评价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而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尚未成为成熟的教育理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不少缺陷,本文将对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从定义看“形成性评价”的缺陷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与此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它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的决策、作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⑴
从上述的“形成性评价”定义来看,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定义一方面说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另一方面又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这里存在两个明显的矛盾。其一,评价要不要分出优劣?如定义中的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问题”要不要区分多少和大小?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质量”要不要区分高低?如果问题不用分大小多少,质量不用分高低优劣,又何来“提高质量”?实际上,凡是评价,必定区分高低。《现代汉语词典》对“评价“的解释是:①评定价值高低。②评定的价值。其二,什么是被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可不可以是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如果是,则“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这句话就是错的;如果不是,则“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这句话又是错的。看来,给出此定义的人所说的被评价对象是指教育对象,但是这样以来,他已经承认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人的高低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好坏。
过程评价与对象评价是紧密关联的。没有对象的过程是不存在的。对过程的评价势必关联到参与过程的对象。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在比较过程好坏的同时就已经区分出了参与过程的对象成败的大小,因此,所谓只评价过程而不评价对象的评价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二.从评价分类看“形成性评价”的缺陷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评价可以作不同的分类。从词义上来说,按实施的主体来分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又可以分为远系统评价和近系统评价。按时间间隔来分又可以分为阶段性评价和连续性评价⑵。其中阶段性评价又可以分为高密度评价和低密度评价。按评价的目标来分,可以分为教育过程评价和教育对象的评价。
一个系统内不同的子系统有不同的分工,有些子系统负责工作的实施,有些子系统负责评价。一个学校,往往是教务处负责评价;一个人,由思维系统、感觉系统进行评价,而运动系统不可能自身进行评价,它是被评价的对象。严格地说,连续性评价并不存在,一个系统不可能对另一个系统毫无间断地进行评价,评价必须在一个进程的阶段性成果出来以后才能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即使内部评价也不例外。严格意义上的终结性评价也不存在,即使是高考,也只是中小学阶段的阶段性评价。因此所有评价都是阶段性评价,只有高密度评价与低密度评价之分而无连续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之分。只有教育过程评价和教育对象的评价之分而无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分。
三.从教育评价的作用看“形成性评价”的缺陷
评价对教育过程有如下的作用 :
(1) 对教育过程的控制作用。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教师还是教育对象,都将依据教育评价(包括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对教育过程进行调整,因此,教育过程总在一定的教育评价的作用下发展。
(2) 对教育过程的肯定、批判与扬弃作用。
(3) 对教育效果的促进作用。由于评价限制了进程在其他方向的发展,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吸引各种教育的资源向标准方向倾斜,使得进程在评价标准的方向加速发展。
(4) 对教育对象心理素质的锤炼作用。
(5) 对教育过程的干扰作用。凡是评价都必须进行测量,凡是测量时势必对系统进程产生影响,如同测量电流必定对电路的电流、电压产生影响一样。教育测量与评价,将占用教学时间,占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在教育评价的规模很大或者密度很大时,这种干扰作用将显得十分突出。
(6) 对教育对象发展的限制功能。评价都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制定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必定限制教育进程在不符合标准的方向上的自由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创新思维的诞生。这种作用在评价标准过于片面时更加明显。
根据教育评价的作用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教育过程的评价是必需的。
我们所说的教育是目标明确、系统有序的教育,而不是原始的无目的的自发式简单教育,因而它是一个有效控制的过程。控制通过评价而起作用。
教育是必须讲究效果的。要追求好的教育效果,就得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进而调整教育过程。
教育是不断发展的。要发展就得不断创新,同时不断批判与扬弃。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正是批判与扬弃布鲁纳为首的结构主义教育流派教育思想的结果。素质教育的思想正是批判和扬弃应试教育模式的结果。
2.否定性评价是必要的。
主张形成性评价的人往往主张教育对象在无否定评价甚至无评价的教育环境里成长,理由是否定性评价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人反对公布学生的成绩就是例证。曾经听了这样一节专家指导作文示范课,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妈妈,有学生在下面喊“凶神恶煞的妈妈”、“阴阳怪气的妈妈”、“两面三刀的妈妈”,老师在讲台上一律加以肯定:“好,一百分!”,试问,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呢? 我们强调肯定评价为主,但是不能一概否定否定性的评价。
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群体,他们的心理尚未形成稳定的系统,很多情况下还分不清善恶美丑,需要通过评价给以规范。
否定性的评价要讲究方法。对学生错误的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地纠正,应该在肯定好的方面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但是决不能对错误的东西也加以肯定。
心理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肯定的评价,也需要否定的评价。一个人到了社会上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评价,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甚至还有颠倒黑白,恶意中伤的。如果在学校遇到的都是肯定的评价,到了社会上他(她)将无所适从。一个心理素质脆弱到对公布考试成绩都受不了的学生,将来能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吗?公布考试成绩,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是打击批评,而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潜力,找出努力的方向,从沮丧的心境中走出来,这是锤炼学生的优良的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教育对象的发展优势的评价是有积极意义的
形成性评价反对个人素质评价,一个重要理由是教育评价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实,创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当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时,就应该应用教育评价给予激励,以培养学生创造的激情。当学生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时要给予充分肯定,以激励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现在的评价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应不应该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有其发展优势。我们的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区分出学生的发展优势,让学生在智力优势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是同一回事。普卢姆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智力异常者例外),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不同的学生学习同一个内容所用的时间是有明显差异的。人的生命有限,教育必须讲究效率,因此,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或者说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是需要的。现在教育的问题不是出在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出在培养目标过于单一,教育内容过于单调。如果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了足够的教育内容,我们就应该不断地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4.不能排斥外部评价
形成性评价大力推崇自我评价。自评是必要的,只有不断的进行自评,才能保证教育过程的优质高效。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意思.
仅有自评是不够的.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自评往往有失真的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他评往往能站在更加全面和客观公正的角度,评价结果更加真实一些.他评一般由老师、专家担任,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保证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保证教育过程的效率。他评更加能发挥出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耗散理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动力来自系统外部。如果系统长时间没有外部负熵的注入,这个系统最终将进入无序状态,形成平衡态,不再有运动,不在有任何活力。
5.评价的密度不能太大。
形成性评价强调及时评价,高密度评价 甚至连续性评价,实际上高密度评价是不可取的。
首先是自评的密度不能太大。学生不是去注意探求知识,提高素质,而时花太多的精力评价学习成长过程,对成长过程斤斤计较,他的成长过程将变得缓慢,更不用说培养创造性的素质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花太多的时间填写成长手册是不可取的。
他评的密度更加不能太大。他评无论是对教育过程、教育实施主体还是教育对象都是有干扰和限制作用的。系统越远,评价结果的失真程度越大,干扰和限制作用越大。因此,他评不宜采用近似连续性的高密度评价,而应该采用近似总结性的低密度评价。教育管理部门,不应该过细了解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师也不应该对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指手画脚。他评就是只需重结果而无需重过程,以免限制学校和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挥。正如邓小平说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作者:防城港市高级中学 唐炳聚
电话:13877039158
邮编:538001
电子邮箱:tangbingju@
参考文献
⑴ 陈玉锟 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⑵《在不同的情境脉络中评价学生的成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⑶赵学勤:.《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分析》教育评价,1998,(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