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学科 初中化学课题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水的组成章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教师 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 余媛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课标分析: “水的组成”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应的一级主题为“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二级主题为“水和溶液”“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标准维度为认识水的元素组成,知道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通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初步学习探究物质组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教材分析: “水的组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的内容。关于“水和溶液”,在教材第4单元“自然界的水”中介绍了水的组成、水的净化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内容,在第9单元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水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溶液的性质、溶解与结晶等。就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而言,第3单元介绍了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知道物质在宏观上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组成不变等内容。关于探究物质组成的思路和方法,教材在第2单元中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并用实验探究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对混合物进行组成分析,而综观人教版教材,针对化合物元素组成的研究,水的组成是唯一的课时。 内容分析: 本课时通过从“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两个实验,从元素和微粒角度分析水的组成和变化,物质由元素组成、微粒构成的化学观念和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转化能力。从“分”“合”两个角度认识水的组成,“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实验方法体建立研究纯净物组成成分的科学思维。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水的电解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化学发展史展示人类探索物质成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本质,形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已有经验: 通过教材第2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具有定性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及用途的能力,通过第3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物质在宏观上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掌握实验室常见的基础操作。 发展障碍: 对具体物质组成的研究模型 发展路径: 本节课需达成的知识目标为认识水的组成,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以“水的组成的发现史”为线索,最终达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微观本质认识化学的变化等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学科能力。3.思政育人融入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融合的知识点、内在逻辑和具体路径) 思政素材分析: “水的组成”的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教育素材。结合教材,对本课时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后融入以下思政素材: 我国古代先明提出的“五行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认识“水的组成”的科学史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对教材实验的创新改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视频“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看到水分子结构”,展示科技新力量等。 内在逻辑和路径: 以思政元素为辅线,专业知识为主线,构建3E微课支架式教学路径,推动解决问题。 围绕认识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创设情境和活动,以疑引思,以实证思,积极展开小组思辨、讨论和展示活动,感悟踏实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实验、想象、推理、模型等探究物质组成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思路,形成重要态度,促进具体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指南。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体验和践行,还使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化学安全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通过我国古代提出的“五行说”,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我国科学家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水分子的面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的微观结构的认识,促使学生“宏—微—符”三重表征学科能力的形成,展示我国的科技力量,鼓舞、激励学生,坚定其努力学习、科技报国的信念,培养其勇于创新、不惧困难的科学精神和踏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课后习题中构建课程思政元素迁移情境,促使学生学后反思,形成重要态度,增强自信,促进具体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素养和思政育人,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1.通过学习“水的组成”的科学发展史,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灵动,培养文化自信,体会勇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2.通过“氢气燃烧”、“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理性平和地看待实验现象,通过证据推理、模型认知认识“水的组成”,构建“物质由元素组成”和“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的学科观念,培养“宏—微—符”三重表征的学科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形成从“合成和分解”两个角度、“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实验方法体会探索物质成分的学科思维方式。 4. 通过学习我国科学家首次看到水分子图像的视频资料,激发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科技强国的责任意识。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水的组成、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认识物质组成的研究模型、科学家精神 难点:水的组成、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认识物质组成的研究模型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课前引入教师活动 提出核心任务:“像科学家一样认识水的组成”。 2. 图片展示学生预习作业单,简略概述从我国古代“五行说”到近代科学家们发现水的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和重要观点。 学生活动 观看课件,互评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习科学家都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最后得出重大的发现和成果。设计意图 : 1. 课前发布“认识水的组成”学习单,设置问题,触发自学,激发兴趣。 2. 通过展示科学家们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尊重客观事实、勇于质疑、大胆假设、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 3. 挖掘化学史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五行说”,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环节二:重现人类认识水的历史教师活动 重现历史实验1——氢气燃烧 【教师提问】 ①在近代科学家们的实验中,都提到了“可燃空气”,这种气体是什么呢?可燃空气燃烧时要注意哪些? ②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教师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同屏展示 【教师提问】 ③从实验中可得出氢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验纯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问】 ④纯净的氢气燃烧有什么现象,生成了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纯净氢气的燃烧,同屏展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填写任务单,展示学生任务单,组织讨论; 【教师提问】 ⑤氢气燃烧的火焰为什么看上去是黄色的? 【教师活动】展示氢气燃烧的改进实验 【教师提问】 ⑥写出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分析水是不是一种元素? 2、回溯历史——对比分析 【教师提问】 ⑦对比分析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什的实验,后者实验有哪些优点? ⑧对比“水的生成”说明拉瓦锡探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学生活动 回答“可燃空气”是氢气。 观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氢气的相关性质。 回答验纯的依据是根据声音进行判断。 观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对氢气燃烧时火焰的颜色进行讨论。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氢气燃烧火焰的颜色为淡蓝色而非黄色,学习必要时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才可避免干扰。 写出文字表达式,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后者的实验排除了空气中其他成分的干扰,初步进行了定量实验研究;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拉瓦锡从“分解”角度说明水的组成。设计意图 : 通过重现经典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从“合成和分解”两个角度认识水的组成,体会探索物质成分的学科思维方式。 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通过设置“现象证据推理——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判断——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等问题串,引导学生从“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过程中,认识水的元素组成,并能形成判断纯净物元素种类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氢气燃烧”时火焰颜色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尊重客观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通过展示实验的创新改进,激发学生的求真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在探究活动中,以趣激思、以疑引思和以实证思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展开小组思辨、讨论和展示等活动,感悟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素养。板块三:模型建构水电解微观过程教师活动 回溯历史——尼克尔莱的伏打电堆电解水 【过渡】1800年,英国科学家尼克尔森用伏特电池进行水电解,简化了水的分解实验。 【教师提问】 ①现代实验室如何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②电解水的实验如何说明水的组成? 【教师活动】 播放创新实验视频,组织学生填写学案,交流讨论 现代科技——展示水分子结构 【过渡】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通过更精准的实验测量出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氢原子,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分子,并用符号H20代表水。 【教师活动】 播放我国科学家首次看到水分子图像的视频资料 【教师提问】 ③你能用模型表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吗?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填写学案,讨论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观看实验视频,填写学案,讨论交流 观看视频,感悟科技力量,点燃爱国热情 思考,讨论,回答 填写学案,交流讨论 分析水的电解过程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的观点,以及反应过程中物质微粒的数量关系,从定量角度加深对水的认识。设计意图: 1.通过展示微课视频中创新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由宏入微,构建认识水及其变化的微观模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 3.通过视频展示我国的科技力量,鼓舞学生科技报国,培养其勇于创新、踏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担当。板块四:归纳和提升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反思,总结研究物质成分的一般过程: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思考,学以致用,应用模型回答科学史中关于氧化汞的组成分析: 学生活动 思考并建立模型认知,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练习模型的使用设计意图: 以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知识与方法的总结,建立模型认知,并通过对氧化汞成分的分析来诊断学生用模能力。 从科学史引发课程到科学史结束课程,能更好地形成教学闭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科学史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激发责任感。板书设计: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基础性作业:化学与知识能力训练配套练习 (作用:复习巩固、诊断学习;预计时长:12分钟) 2.拓展性作业(二选一): (1)氢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22年北京冬奥会,运行了超过1000辆氢能源汽车。请查阅资料,了解氢燃料新能源汽车的原理。 (2)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易水电解器”。 (作用:诊断、发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预计时长30分钟) 设计意图: 构建思政元素迁移情境,促使学生学后反思,理性看待氢能源,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观; 2. 化学联系生活,通过自制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重要态度,增强自信,促进具体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以3E微课视频(包括实验视频、知识视频、作业视频)构建脚手架,推动课程路径实施; 2.通过创新改进实验(氢气燃烧实验、水电解实验)和同屏技术的使用,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有助于形成证据意识与建模思维,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水的组成”的科学发展史,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灵动,培养文化自信,体会勇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4.通过学习我国科学家首次看到水分子图像的视频资料,激发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科技强国的责任意识。10.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评价任务主要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呈现与反馈课前任务 自行查阅资料,简略描述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填写实验单 学生互评 教师分析A:资料科学性强,表述完整严谨 B:资料科学性较强,表述较完整,无明显错误 C:不会查阅资料,无表述内容环节1 重现人类认识水的历史1.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从人类发现水的组成历史中,描述水的组成。口头表达 填写学习单 学生互评 教师分析A:描述科学、完整严谨 B:表述较完整,无明显错误 C:无表述内容环节2 模型建构水电解微观过程1.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探究活动,构建水电解过程的微观模型。口头表达 填写学习单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学生互评 教师分析A:描述科学、完整严谨、能动手操作完成任务,积极主动 B:表述较完整,无明显错误,能在小组互助下完成探究任务,较积极 C:无表述内容,不能完成探究任务,不积极,不主动环节3 归纳和提升归纳研究物质成分的一般思路方法,建立认知模型,绘制思维导图; 运用模型分析氧化汞的元素组成。口头表达 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互评 教师分析A:描述科学、完整严谨、归纳性强 B:表述较完整,无明显错误,有一定的归纳性 C:无表述内容课后创生 1.查阅资料,了解氢燃料新能源汽车的原理。 2.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易水电解器”。课后作业 书写小论文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A:资料科学性强,描述完整严谨、能动手操作完成任务,积极主动 B: 资料科学性较强,无明显错误,能在小组互助下完成探究任务,较积极 C:无表述内容,不能完成探究任务,不积极,不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