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本框教材内容分析】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述实践的内涵、特点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基础理论;第一框包括两目。第一目“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内涵及分类,实践的内涵及特点,为第二目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两目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学精神: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要抓住主流 。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可忽视支流。播放视频:①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23年6月4日)思考:我国对太空的探索试验是一种什么活动?这种活动有哪些特点?自主学习1.什么是认识?包括哪些形式?什么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2.什么是实践?有哪些基本形式?3.实践有哪些特点?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镜头一:老子、荀子和柏拉图关于认识的观点◆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释义:窗户),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思考: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探究答案提示老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用出门就能了解天下的事情;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两位圣贤都看到了学习对于人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忽略了参加实践的必要性,学习获取的知识是间接经验,而要获得直接经验,还是要参加社会实践。柏拉图的“认识即回忆”则给自己的认识论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迷雾。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性,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性、本质,这个本来深刻的哲学见解被他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认为思维、共性与外界无关,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思考:什么是认识?人的认识包括哪些反映形式?镜头二:感性认识播放视频:②感性认识: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镜头三:理性认识播放视频:③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判断:下面哪些是人的感性认识,哪些是理性认识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小贴士: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世界)(2)形式(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小贴士:感觉器官比如:眼、耳、鼻、舌、身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表象按其性质可分为记忆表象(又称再现性表象)和想象表象(又称预见性表象)(2)形式(分类):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小贴士: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归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途径 通过感官获得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内容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抽象性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层次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镜头四: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完成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神十五乘组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还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13时9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乘机平安抵达北京。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思考:从哲学的角度看,对太空的探索是一种什么活动?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小贴士: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性质是物质活动)温馨提示: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如:房子设计→现实房子判断:人类的实践活动有哪些形式?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归纳属于什么形式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老师讲课√(教育实践)4.建造港珠澳大桥√(生产实践——最基本的)5.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变革社会的实践)6.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2)基本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镜头五:神舟十五号研制进程2021年6月报道,神舟十五号正在进行紧锣密鼓地组装和测试。2022年6月4日,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天舟四号组合体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2022年10月23日报道,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已经全面进入准备阶段。2022年11月21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2022年11月27日,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发射任务各系统已经完成了飞船和火箭功能检查、匹配检查,组织了全系统发射演练,后续按程序进行火箭推进剂加注和发射工作……思考:探索太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教师提示:探索太空需要具备的一些具体条件“人类探索太空的困难在于,太空中没有引力,人类无法正常行走于太空。且太空中没有氧气存在,人类探索太空只能依靠飞船储存氧气,无法在太空制造氧气及养殖动、植物……所以这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极其复杂、极具难度的综合性工作。”1.自然气候环境:①要遵循规律,选择合适的天气,火箭、飞船发射和返回的线路、地点要科学2.大量的人力物力:①三名航天员以及航天技术专家、人员等②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等大量先进的设备装备思考:这些要求体现出了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教师提示:1.自然气候环境:→客观规律2.大量的人力物力:→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客观物质性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镜头六:神舟十五号这次上天有四大目的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2年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空间站日常维护维修;验证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常态化运行模式 。思考: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有五大目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教师提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3)特点: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镜头七: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总装团队: “85”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2022年11月29日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后续,3名航天员将与“出差”近6个月的3名航天员首次在中国空间站“会师”,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性一刻。回想起十年前,有两位刚过“弱冠之年”的青年加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神舟八号载人飞船的总装任务中,他们这些“85”后青年,刻苦学习、快速成长、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了团队的主力军,同老一辈航天人共同见证着中国首次“太空之吻”。十年来,现如今这些“85后”青年始终扎根在航天装配一线,做到了“手中握得住技能,肩上担得起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航天“匠人”的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携手共创航天事业发展新的篇章。思考: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任务需要由多个人共同协作来完成?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教师提示:实践具有社会性镜头八:神十五乘组正式归家,实现了哪些新突破?神舟十五号任务圆满完成,返回舱成功着陆,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技术和经验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本次神舟15任务的其中一个关键点则是其突破“黑障”通信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大气层内为导弹提供更精准的指引,使得中国的反导系统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首次使用“后弹道返回搜救区域”技术。一般而言,载人飞船或返回式卫星在返回地球时,主要采用“弹道式返回、半弹道式返回和滑翔式返回”三种方式。早期的载人飞船使用的是弹道式返回,这种方式虽然快速简便,但气动干扰大,着陆精度差。随着稳定性更高、着陆精度更高、舒适性更高的单弹道式返回技术的出现,弹道式返回技术很快被淘汰。半弹道式返回技术则可以借助大气层的“气动升力”优势,实现快速减速、平稳着陆、并精准控制着陆地点。思考:有些太空技术,直到神舟十五号,我们才取得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教师提示:实践具有历史性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3)特点: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性)镜头九:党中央决定大兴调研之风“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到基层调研常常说起的一句话。话语很朴实,却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千头万绪,国内国际环境变化深刻复杂。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决定大兴调研之风,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把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摸清摸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迫切需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思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教师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探究活动:材料一:1812年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变质,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了法军的战斗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法国马赛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即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材料二: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细胞学说;没有粒子加速器,就不会建立核物理学。探究问题:(1)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是什么在推动食品防腐技术的发展?(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角度)教师提示: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如:战争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因此食品防腐技术会出现。2.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如: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镜头十:“中国天眼”FAST发现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系统被誉为“中国天眼”的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有新成果。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这是目前发现的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演化的理论。该发现填补了蜘蛛类脉冲星演化理论的缺失环节。北京时间2023年6月21日,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思考:“中国天眼”FAST发现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系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演化的理论,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角度)教师提示:1.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的脉冲星双星系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演化的理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动力。2.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演化的理论,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不能回答;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③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技法点拨:如何通过实践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探究活动:如何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经多年技术攻关,昆明植物研究所发明了快速检测试剂盒,针对鹅膏环肽毒素,可通过显色反应快速完成检验工作,识别有毒蘑菇,现已投入使用,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角度)教师提示:1.如何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经多年技术攻关,昆明植物研究所发明了快速检测试剂盒,这说明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2.快速检测试剂盒,针对鹅膏环肽毒素,有效识别有毒蘑菇,现已投入使用,这说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镜头十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播放视频:④《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2023年2月28日)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对数字中国体系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协调发展做出了科学安排,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为2035年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提供了理论指导。思考:《规划》为2035年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角度)教师提示:《规划》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我国数字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这说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框小结牛刀小试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②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四号”飞船③全国各地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④鹦鹉学舌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A【详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其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飞船”均属于实践活动,①②符合题意。“全国各地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③排除。实践的主体是人,“鹦鹉学舌”不属于实践,④排除。故本题选A。2.宇宙年龄究竟几何 这一问题一直让科学家们争论不休。英国科学家对宇宙中最古老的光进行了重新观测,得到的观测结果,再加上一些宇宙几何学方面的计算,他们给出了宇宙的最新年龄:133.7亿岁,误差不超过4000万岁。这说明( )①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获得正确认识②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具有差异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详解】①:通过科学实验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之一,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生产实验、变革社会的实践等方式获得正确认识,还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正确认识等,①错误。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是一个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③错误。故本题选D。3.近日,研究人员利用植入电极技术确定了103个记忆敏感神经元的特征。这一发现有助于为大脑疾病和损伤开发新疗法,使患有创伤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和精神分裂症的人受益。这表明( )①只有成功的实践才对认识的发展有价值②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③实践为认识提供工具并推动认识的发展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①:并不是只有成功的实践才对认识的发展有价值,错误的实践也可加为认识的发展积累经验,故①错误。②:科学发现来源于实践,故②错误。故本题选D。D4.“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我国利用返回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工程等实现了30多次航天育种试验,航天育种等是实现育种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种业翻身仗中的有力武器。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详解】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没有体现,②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④排除。故本题选A。A5.(2023春·四川成都·高二统考期末)。河北省曲周县是典型的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地块分散,属于传统小农经营,是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经营方式。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走进河北曲周县乡村,面对面了解乡亲们的急难愁盼,决定在村里驻扎下来,靠近田间地头,扎根生产一线,帮乡亲们随时解决技术难题,由此成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10余年间,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通过科技小院,同学们从校舍走向村庄,走进田间,把所学所知施展在乡村振兴中,让科技的翅膀助推农业发展,让科研成果在田间转化出实效。同学们通过亲身到社会实践中摸爬滚打,夯实了他们解决农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本领,同时在生产劳动中体验到三农之艰,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中体悟农民亲情,更加激发了他们知农爱农的情怀,科技小院成为我国乡村振兴人才的成长沃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知识,说明“科技小院”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中的作用。课件整理制作【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科技小院,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实践,验证并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农业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激发知农爱农情怀,扩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助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