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学以致用 投身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学以致用 投身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简介

学以致用 投身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授课课时:三课时
理论基础和依据
高教版《哲学与人生》
课标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素质不高,学科素质和理解能力较低,学习兴趣不高,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的心里素质和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人的认识水平与创新创造能力是促进人生发展、获取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为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走好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证。
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政治认同
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懂得真理的作用,领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追求真理,提升人生境界。认识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创新意识,自觉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2. 职业精神
能够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掌握实践方法,增长才干;在认识事物时注意识别真象假象,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展现新时代青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
3. 法治意识
理解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领会法治观念的m重要作用。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通过理解创新不是盲目蛮干,更不是无法无天,学会在创新实践中依法行使权利与义务。
4. 健全人格
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上升过程,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识别真象与假象,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通过学习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培养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心态,坚定创新自信,提高就业创造能力。
5. 公共参与
理解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领会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性。做到知行合一,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公共服务。领会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精神,理解真理的作用,做真理的追求者、捍卫者、践行者。增强主人翁意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二)学科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正关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创新的重要意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
(一)课堂导入
本单元主题是“投身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践对认识有一定作用,应该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掌握实践方法,增长才干。课前大家进行了实践体验活动,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在认识上的收获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任务一:以“人的正确意思是从哪里来的”为议题,探讨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
劳动项目 劳动时间 劳动形式
实践前 实践后
我的原有认识: 我的行动打算: 我的劳动作为: 我的现有认识:
从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视角谈一谈本次劳动体会:
学生分四个小组,发放以上表格,学生写出来实际前和实际后的认识变化。小组展示,小组选派1--2名代表,结合田间劳作讲述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集体讨论与总结。
小组展示后,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启发的感受。
老师总结: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主要表现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设计意图: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第7课的重点内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点本任务活动,通过劳动实践体验活动、辩论会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复习巩固,同学们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分析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二课时 任务一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继续讨论任务一的内容,我们都进行了理论学习,也参加过专业实训。对此,有同学认为“应该先学后做,先理论学习后实操训练”也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先做后学,先实操训练后理论学习”,到底哪种说法对呢,今天我们来辩一辩。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两支辩论队伍按照开篇立论—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的环节展开辩论,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集体讨论、群策群力。辩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发言,谈谈自己的观点。
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上升过程。实践是永恒的、不断发展的。在把认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实操训练和理论学习,在教学安排上有先后,但在我们专业能力的获得上,二者是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
环节二:创新成果展示会
创新对国家发展、个人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同学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坚定创新自信,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有哪些创新成果吧。
成果展示、分享说明。请同学们积极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对自己创新成果的优势、用途、不足及如何改进等进行说明。
集体讨论、互动交流。生生互动,请同学们分别谈谈对哪位同学的创新成果印象最深刻,并阐述理由。
总结归纳、激励学生。展示结束后,老师更鼓励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精神,并总结升华: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人人皆创客,事事可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立足专业和岗位际,做勇于创新的实践者。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同学们了解到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上升过程。实践是永恒的、不断发展的。在把认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第三课时 任务二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门任务已学习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同时认识的获得又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注意识别真象与假象,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场互动求证会主题是“是真是假”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 : 任务二:以“为什么眼见不一定为实”为议题,探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课前按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布置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以假乱真的社会现象。
小组展示:课前分组搜集了资料,现在请同学们上台展示本组搜集的的资料。展示可以“现场真假实验”。
集体讨论:每一组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全班集体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以假乱真的情况
分享收获: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分享,考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环节二 : 公益助行
课前按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布置学生有关欺诈和反诈的手抄报。
你曾经接到过诈骗电话吗 你是如何处理的 生活中有一些欺诈行为,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需要我们加以辨别。今天我们组织一场反诈公益宣传活动,帮助大家增强反诈意识,掌握反诈方法。
了解欺诈行为,自觉抑制诈骗。先请同学们上台展示本组准备的手抄报。每-组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全班集体讨论生活中的这些欺诈行为都有什么特征,学会辨别欺诈行为。
开展反诈宣传,提高反诈能力。各小组利用课前制准备的反诈宣手抄报,在班级进行反诈公益宣传,进一步增强大家的反诈意识,提高辨别欺诈的能力。
设计意图: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与本质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本任务活动通过求证类班会活动和反诈宣传公益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