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创新增才干教学设计授课时间: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授课课时:三课时一、理论基础和依据高教版《哲学与人生》二、课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学习已过半,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建立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及辩证法的基本认知。学生对创新的认识不足,体会不深,觉得创新离自己的学习生活比较远,尤其是对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深刻。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课堂,乐于交流互动,喜欢了解时事政治,不喜欢空洞乏味的理论讲授。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政治认同:掌握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点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理解习近平的创新观,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增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自觉性;理解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举措,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增强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自觉投身创新实践,创造精彩人生,奉献社会,报效祖国。2.职业精神:领会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强化一切都要靠劳动创造的思想;了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关注和认清国际竞争形势、“卡脖子”问题,增强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分析创客成功事例、技术技能人才创新的案例,确立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观念,在专业发展中实现职业理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3.法治意识:理解创新要打破思想禁锢,突破传统观念,但任何创新实践都应当在法律规定或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绝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违背法律、践踏法律;自觉将法治意识贯彻于整个创新过程中,既要严格遵守法律,又要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4.健全人格:学习创新的作用,培养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心态;明白增强创新本领要坚定创新自信、敢于突破常规、夯实知识基础,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习创新人物事迹,确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就业创业能力。5.公共参与:掌握矛盾分析法,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参与中的矛盾问题,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提高公共参与能力。(二)学科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学会立足实践进行创新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增长才干,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2.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3.树立创新意识教学难点: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七、教学流程课前导学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设计意图布置课前线上作业: (1)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请你列举三项以上你了解的我国从古至今的创新成果,制作成PPT上交至智能学习平台,并做好在班级交流展示的准备。 (2) 查阅“阿喀琉斯之踵”的有关材料。 2.教师批阅学生提交的作业,选出优秀作 业,准备课堂展示。 学生完成前置作业并上交 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研学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本 课主题“创 新”。 【说文解字】 什么是创新 创一刀:大刀 新一斧: 阔斧 说明: 创新要大刀阔斧地改革旧制,开创新 境界; 创新要有工匠精神, 精雕细刻。 创一仓:知识储备 新一亲:亲近人民 说明: 创新要储备学识、涵养品德,丰富知识与 阅历,亲近人民, 真情投入。 【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创新中国一分钟》,了解中国最新科 技成就和创新精神。 学习思考: 1.哲学上所说的创新是什么 2.为什么在新时代,国家更加高度重视创新 本 环 节通 过 说 文解字 和视频 播放 , 激 发 学生学习兴 趣, 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创新的含义及哲学依据。 【教师解析】 1.我们从“创新”二字的说文解字可以看出,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不仅需要扎实的学识,还需要工匠精神,这些都充分说明创新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从哲学层面,我们还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创新: (1) 从唯物论来说,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有能动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从变化的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2)从辩证法来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支持新事物,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3) 从认识论来说,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立足实践进行创新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增长才干,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总结】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要求。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要求, 教材也没有突出体现,通过结合已学习哲学原理分析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助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要求,创新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从而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本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设计意图布置课前作业:班级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项作业。 小组一:介绍一位创客成功案例或者成功人物的创新案例。 小组二:查找近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的获奖作品。 小组三:查找故宫博物院打造过哪些文创产品,举行过哪些别出心裁的展览活动。 通过完成课前作业,让学生对创新活动有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铺垫。课中研学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本课主题“如何创新”。 【情境创设】播放杭州亚运会有关视频《科技与文化!开幕式导演揭秘点火创意》。 【教师引导】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表演,充满创意的点火仪式,感受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创新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本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以学生关心、关注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导入课题,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1.树立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阅读分享】阅读教材第76页的“阅读与思考”,请课前搜集创客成功案例或成功人物创新案例的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思考讨论: 1.“创客”何以成为“创客” 何为创客精神 2.“创客”与我有关系吗 3.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创客” 【教师解析】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客,需要具备的品质很多,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技能、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等,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必不可少。勇于创新冒险、忠于兴趣爱好、执着探索实践、乐于分享互助等成为“创客”最为显著的精神特质。 【教师总结】创新意识是创新主体创造新事物或提出新观念的动机或意愿,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会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 通过有关“创客”的材料分享,帮助学生领悟和感受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2) 坚 定创新自信。 【小组活动】 出门不用带钱包,只需要带手机;外卖、快递非常便利;高铁出行快捷高效,乘坐更加舒适,而且可以在旅途中用网络学习、办公、娱乐;共享单车解决了城市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移动支付、网购、高铁、共享单车等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小组合作: 从创新的角度思考,这些事物是否有改进之处 提出你的改进设想。 【教师解析】 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让生活更美好。创新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强化创新意识,善于并主动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 树立创新意识,要坚定创新自信。创新并不神秘,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人人皆创客,事事可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立足专业和岗位实际,做勇于创新的实践者。 从 学生 熟悉的移动支 付、网购、高铁、共享单车等事物入手,开展头脑风暴式的创新设想,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到要坚定创新自信。(3)增强问题意识。 【阅读体会】 阅读教材第77页“相关链接”,对文中提到的古语进行翻译,同时再列举类似体现质疑精神重要性的语句。 孔子: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爱因斯坦: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亚里士多德: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教师解析】 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创新更是如此。我们要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和思考,增强问题意识, 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总结】 树立创新意识,要增强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找到新途径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中成长进步的。我们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勇于探索。 以名言警句强调质疑精神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