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教学设计授课时间: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授课课时:三课时理论基础和依据高教版《哲学与人生》课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三、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地位:第8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是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在第7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在认识事物时,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为第9课讲解创新实践问题奠定基础。本课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做到客观的认识自我以及身边的人、事、各种社会现象。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本课内容:第8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包括两框4目内容。两框分别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明辨是非,追求真理”。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讲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懂得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框在第一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识别真相与假象、真理与谬误,在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提高人生境界。2.学生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尚小,思想尚不成熟,社会阅历不足,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不能做到科学分析和把握。特对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别是在交友问题和网络信息面前无法正确的分辨和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选取贴近中职生日常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通过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事迹,增强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四、教学目标本课主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3.2的内容要求及教学提示编写。1. 知识目标: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真相与假象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真理与谬误的概念。2.能力目标: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运用该方法正确观察和分析各类社会现象,识别真相与假象,在生活工作中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真理的作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提升人生境界。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难点: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别,领悟追求真理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六、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等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七、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八、教学课时3课时九、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分享故事:《两小儿辩日》设问: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讲解: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都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而没有探究事物的本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提升人生境界。(二)新课讲授1、展示课件:气象、景象、人的表象教师讲解:大千世界,各种现象丰富多彩。天气的冷热、刮风下雨,这是气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自然界的景象;待人接物、举止言表,这是人的表象。气象、景象、表象等就是客观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事物的本质。气象表现了天气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自然界的景象是大自然本质规律的表现,人的表象反映了人的内在本质。现象和本质是事物普遍具有的两个方面。设问:大家还能举出哪些关于本质和现象的例子?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世界丰富多彩的事物各不相同,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2、展示课件:“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引力?设问:这个漫画中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并总结:“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结论①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易变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课本p68页“相关链接”,思考: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认识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但现象和本质完全无关吗?学生思考后回答;3、展示课件:肠胃炎的症状设问:医生看病时通过症状得出肠胃炎的本质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并总结:一方面,身体症状是现象,肠胃炎是本质,二者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例如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她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现象表现本质,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既表现为“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也表现为“神舟系列飞船升空”“抽水上灌”等形式。结论②现象和本质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本质的外部表现。总之现象与本质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4、分享故事:《国王与西塔》设问:国王为什么无法实现承诺?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仅仅凭借感觉就作出了决定。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5、设问:结合课本p68页“阅读与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①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第7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三类“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正是依靠大量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本质,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6、播放视频:《屠呦呦:百折不挠济世草》观看视频并思考: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教师分别讲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组活动:课本p69页“启思导行”;7、播放视频:《海市蜃楼》观看视频并思考:人们对海市蜃楼现象的认识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相同的现象表现着不同的本质。另一方面,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展示课件:真象与假象的区别与联系;强调: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小组活动: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真象与假象;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并举例:皓月当空、水中筷子折射、学习的假象等;8、展示课件:禁毒科普——新型毒品播放视频:《什么是新型毒品》学生观看后分享感受;教师评价后总结: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并没有黑白分明的标签,我们需要学会理性分析,判断识别真相与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扬善抑恶。【设计思路】:对新型毒品进行科普,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实际中厘清“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辨别能力较弱,容易被其“外表”吸引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相假象,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9、播放视频:《信仰的味道》观看视频并思考:为什么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思考后回答;展示课件并讲解:真理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以及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背离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展示课件并提问:他们是谁?学生思考后回答: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设问:结合课前预习,他们三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同谬误做斗争,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追求真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做真理的追求者、捍卫者、践行者。10、播放视频:《屠呦呦:百折不挠济世草》观看视频并思考: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思考后回答;播放视频:《微电影——夏明翰的故事》学生分享感悟;教师总结并引导:真理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照亮人生发展道路。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着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的认识,引领和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进步。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理指引我们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