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 10 课第二框教案
课题 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出 版社)
教学目标 1.感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自觉弘扬全人类 共同价值,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理解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原则,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教学重难点 感悟世界文化文明的多样性,明确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义和原则,用积极的 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学情分析 中职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本课部分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同外来文化交流互动的实践经验,对于文化 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原则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认知。本框教学可充分运用视频、 图片等信息化资料,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 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教学方法 教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榜样引领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实践调研法
教学准备 1.文本资源:《拿来主义》(鲁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及文化交流 文明互鉴的重要论述。 2.视频资源:新华网视频《香飘“一带一路”》之《茶韵与咖香的双向奔赴》、 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一眼千年 数字艺术 让敦煌文物活起来》。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总议题: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为什么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课前 预学 【回归生活 调研先行】 【发布任务,热身导学】 1.利用网络资源搜集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中的中国元 素,并做好分享准备。(必做:学业质量水平一) 2.观看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唐三彩釉陶 骆驼载乐俑》, 并记录下视频中人物的服饰、乐器、面容 等特点。(必做:学业质量水平一) 3.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根据要 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丝绸之路上的异域风情”导 游讲解词。(选做:学业质量水平二) 通过搜集资 料、观看视频、 撰写导游讲解词 等活动实现线上 线下一体化学 习,为本课学习 做好充分准备。
课中 研学 子议题 1:为何要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创境激趣 导出新知】 一 、世 界文明的多 样性 【情境创设】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 化自信的契机。北京冬奥会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风元 素,从吉祥物、会徽和体育图标, 到三个赛区的冬奥会场 馆,以及火炬、奖牌, 所有的设计细节都融入了中华文化 元素,让全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分享讨论】 1.结合课前搜索的资料谈一谈,你找到了哪些中国传 统文化元素? 2.查找第 22 届索契冬季奥运会,你发现了什么文化 特点? 3.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如 由热门话题 导入新课内容, 通过收集资料、 查找北京冬奥会 中的中国元素和 文化特点, 引导 学生思考文化交 流文明互鉴的必 要性,进一步坚 定文化自信,培 育政治认同等学 科核心素养。
【探究学习 建构新知】 1. 世 界 文明的多样 性特征 2. 文 化 交流文明互 鉴的必要性 3. 我 国 坚持弘扬全 人类共同价 值 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 有一种服饰。那会是什么样子? 【知识讲解】 北京冬奥会的会徽、吉祥物、奖牌、颁奖花束、火炬、 场馆、制服等,处处都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同国家文化元素也各不相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 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 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情境创设】 播放新华网视频《香飘“一带一路”》之《茶韵与咖 香的双向奔赴》。 【分享讨论】 观看视频,结合第 98 页“阅读与思考”,说一说你 感受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总结建构】 教师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讲授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特征,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浩瀚的历 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彰 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都有其独特意蕴, 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每一种 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 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小组活动】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 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你接触过哪些国家的文 化?或者对哪些国家的文化感兴趣?开启“跨时空之旅 ”, 沿着“一带一路”选择 3~4 个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文 化符号,填写下列表格,与同学分享。 国家文化符号(如别称、国花、建筑、 饮食等)其他
【知识讲解】 教师结合学生分享的不同国家的文化符号,讲授文明 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 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交 融的历史,各国各民族面对多样的文明,相互尊重,求同 存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共同 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总结建构】 教师在讲授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教材 第 99 页的两个“相关链接”,升华讲解我国在推动文明 交流互鉴时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我国同一切爱好和 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 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坚持合作、不搞对抗, 坚持 开放、不搞封闭, 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 反对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通过小组活 动,结合相关素 材进行学习、探 讨,感受不同国 家文化之间的差 异,进而理解文 化交流文明互鉴 的重要意义。
子议题 2:如何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二、文 化交流与文 明互鉴 1. 平 等 相待,尊重 包容 2. 兼 收 并蓄,辩证 取舍 【情境创设】 对我们来说,筷子属于寻常日用之物,但对历史学家 来说,可以从一根筷子中窥见一段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关于世界文化,曾有一个很有趣的划分方式:根据饮食习 惯可以大致分筷子取食、手指取食、刀叉取食, 对应各自 的地域文明。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它发明于 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现如今筷子不仅 是中国人必备的饮食用具,还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出 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 子,品味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一根根小小的筷 子架起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谈谈筷子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起 到了什么作用,我们对待不同文明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知识讲解】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化元素,是中 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如今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筷子文 化逐渐加深了解,也能够逐渐明白中华美食背后的文化, 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与世隔绝,都不能故步自封,都 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 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 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总结建构】 教师进行升华讲授,在讲授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基础 上,总结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平等相待,尊重包容” 原则: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 价值。应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 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 和谐共生。 【情境创设】 播放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唐三彩釉陶骆 驼载乐俑》片段。 说明:三彩骆驼载乐俑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 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 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 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与融合,2013 年 8 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 境展览文物目录》。 【分享讨论】 1.从这些人所穿服饰、所持乐器中, 我们可以发现什 么特点? 2.除了三彩载乐骆驼俑,你还知道哪些中外文明交流 互鉴的生动事例 【知识讲解】 驼背的平台上坐着八个人,其中七个男乐俑向外紧挨 着围成一圈,有的穿着圆领长袍,有的穿着翻领的少数民 族的衣服。他们手里拿着不同的乐器,各自的动作也不同。 一个个眉清目秀,神情专注,特别是那位打拍板的,歪着 运用教材中 “阅读与思考” 的素材,结合时 政要闻,鼓励学 生自主探讨、分 析文化交流的重 要性以及对待外 来文化的正确态 度。 以生动的唐 三彩釉陶骆驼载 乐俑为引, 通过 观看视频, 组织 学生进行观察和 分享,感受文化 交流、文明互鉴 “兼收并蓄,辩 证取舍”的原则。
3. 与 时 俱 进 , 创 新 发展 脖子眯着眼,好像被美妙的音乐给迷醉了。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所持乐器基本出自西域,有的还穿 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说明我们在本土文化发扬的同时,也 在积极吸取西域及国外优秀文化。所以说,唐三彩骆驼载 乐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 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体现了中华文 明兼收并蓄、辩证取舍的态度。 【情境创设】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 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 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 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 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材料二: 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 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 趋、东施效颦, 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 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 没有前途的! ——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的讲话 【分享讨论】 1.鲁迅所说的“送来”和“拿来”有什么区别? 2.你是如何看待“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 从”的现象的? 3.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知识讲解】 正确处理好坚定文化自信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关 系,既旗帜鲜明反对照抄照搬、简单移植的崇洋西化倾向, 也坚决反对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总结建构】 教师结合两个情境的讲解,总结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的“兼收并蓄,辩证取舍”原则: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 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 的养分,促进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从本国本 民族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拒众流,方 为江海。 【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一眼千年 数字艺术让敦煌文物活起来》。 说明:敦煌处于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它既是东西 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文化和知识的交会处。丝绸之路上 东西方文化持续千年的交流,孕育了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 文物的硕果。 【分享讨论】 1.我们借用了什么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2.这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有何意义? 【知识讲解】 用“科技+艺术”的呈现方式,让更多中外文明成果 以生动的敦 煌文物保护为 引,通过观看视 频,组织学生进 行观察和分享, 感受文化交流、 文明互鉴“与时 俱进,创新发展” 的原则。
登上荧屏、走向世界。比如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还 原我国古代书法珍藏,讲述中国古人独特的文化追求;通 过“3D 可翻阅”模式把中外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呈 现在观众面前。总之,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总结建构】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 总结讲授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原则: 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更需要 顺时应势、推陈出新。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 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 恒魅力的文明成果。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 互鉴,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 【启思导行】 2014 年 3 月 27 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的演讲中指出:“我到过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 到过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我深 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 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 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傲 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各自所了解的异域文明 的看法。 【拓展活动】 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个博物馆就是一 所大学。它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 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任务: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参 观一家博物馆,深入了解和学习。 结合习近平 总书记的讲话, 引导学生运用本 课所学知识思考 问题,能够以身 作则,吸收外来 有益文化, 推动 中国文化发展。 通过参观博 物馆等实践活 动,增强学生文 化自信。
课后 践学 【知识拓展 素养提升】 【布置作业 分层检测】 1.“知识”作业 《学生学习用书》相关练习题。 2.“行动”作业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 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有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 神祭祖、祈求丰年等主要内容, 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 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春节文化作为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内涵,也记录着人民对于家的情怀。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作业: 1.借助互联网的手段,查一查全世界除了中国外,还 有哪些国家也把春节作为法定假日。 2.你是如何看待在全球范围内刮起的这股“春节 潮”? 在掌握基础 知识的情况下, 以小组为单位开 展实践活动,采 用阶梯渐进式完 成体现专业特色 的“行动”作业, 引导学生以积极 的态度对待外来 文化,在同外来 文化的交流互动 中丰富发展我国 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