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简介

第11课 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授课课时: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
第11课“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主要介绍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本课在第四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第10课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内容的深化,也为第12课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学内容提供哲学依据。
本课内容:
第11课“社会历史的主体”包括两框4目内容。第一框“人民创造历史”从理论层面阐述唯物史观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内容。第二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引导学生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需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第一框是本课的理论依据,重在理解。第二框是本课的落脚点,重在情感认同,增强意识,注重践行。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部分内容在《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课程中已初步学习,但学生对其中的哲学理论依据还缺乏了解和认识,课前教师需通过提问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同时,由于社会上仍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的”的干扰,以及“躺平”、“摆烂”等思想的影响,中职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处事态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其进行知识间的联系与迁移。另一方面应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榜样,自觉投入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4.1的内容要求及教学提示编写。
1. 知识目标:
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群众路线,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能力目标:
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自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积极投身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认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增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
新时代青年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事例列举法等;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课时
3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课件:这三句话中都提到了“人民群众”,什么是“人民群众”?怎样看待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服务人民、奉献祖国?让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的学习。
2、新课讲授
(一)人民创造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播放视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沂蒙精神》
结合课本p90页“阅读与思考”,谈一谈沂蒙精神和沂蒙红嫂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后总结:沂蒙精神基本内涵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红嫂的事迹是革命战争年代众多感人事迹中的代表,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党、铁心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厚感情。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彰显了人民群众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变革的主力军。
●展示课件:“人民群众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活动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在任何时候,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员。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展示课件:“人民群众的范围”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设问:思考“违法犯罪分子”、“间谍”、“台独”“港独”分子,这些人属于人民群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后总结:不属于。他们的行为都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了国家安全,因此不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法治举措。
●展示课件:“社会物质财富”
结合课本p91页“相关链接”,请列举我们上课讲解过的伟大创造;联系本地历史和你的专业,你还知道中国人民有哪些其他类似的伟大创造?
学生思考后回答:港珠澳大桥、嫦娥工程、青藏铁路等;
教师点评后总结:结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展示课件:“文房四宝”“中国传统乐器”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展示课件:“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任何思想研究、科学探索、艺术创作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展示课件:“精神产品”
人民群众还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创造精神财富,他们之中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结论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设问:你还知道哪些体现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作品?
●展示课件:“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
●展示课件:“人民群众伟大的实践和智慧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向前”
(1)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打破了大锅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2)深圳蛇口从而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潮流;
(3)广西宜山县合寨大队85户村民用无记名投票选举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
●设问:以上事例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后总结:结论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自发地实现和完成,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设问:你还知道哪些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事例?
②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课本p92页“阅读与思考”和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中国自近代以来涌现出许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请你列举以下领域的杰出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设问:是不是只要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就可以称之为“历史人物”?是否所有历史人物的作用都是积极的、进步的?
●展示课件:区分“历史人物”与“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展示课件:“马克思和恩格斯”;
回顾《不朽的马克思》,结合本学期《哲学与人生》内容,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后总结:结论①: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发起和探索作用。他们能够较早的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集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并根据这种趋势和意愿自觉提出推动历史前进的任务。
●展示课件:“毛泽东”;
结合课本p92页“阅读与思考”邓小平和习近平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联系课前预习关于毛泽东生平及重要贡献,思考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后总结:结论②: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组织和领导作用。他们以卓越的见解和才能宣传鼓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领导群众去实现一定的历史任务。
●展示课件:“朱德”;
课前预习关于朱德生平及重要贡献,思考朱德同志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后总结:结论③: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他们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往往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设问:我们应如何正确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
●展示课件:“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历史的、辩证的看待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任何杰出人物都是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管他在历史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都是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新的认识高度,对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历史这样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全面阐释,其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做到“6个不能”,对我们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课后作业】历史上每一次重大事件无不展现着人民群众的力量,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搜集相关典型事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并与同学们分享感悟。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播放视频:《总书记的心心念念》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94页“阅读与思考”相关材料,谈一谈“总书记心心念念的是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情怀?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后总结:材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国爱民情怀,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结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展示课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讲解: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展示课件:“半条被子”的故事;
学生分享感受;
教师点评并讲解:群众路线的内容与地位;
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播放视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95页“相关链接”,思考材料如何体现党的群众路线。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播放视频:《陈祥榕》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96页“阅读与思考”,谈一谈你如何理解“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山河无恙,只因英雄铁肩担当”这句话。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陈祥榕在边境对峙事件中,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壮烈牺牲,他对于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在关键时刻没有辜负人民期待,根本原因就是他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人民,能够自觉地把小我融入到人民的大我之中。我们能够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因为有一些人默默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人负重前行,需要青年担当时代重任。
结论①:新时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课堂活动】:陈祥榕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对你有何感触,你有什么话要对祖国说?请写下来。
●播放视频:《张思德、雷锋》
观看视频,思考张思德的故事对我们青年有何启发?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和雷锋都是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们服从组织安排,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直至光荣殉职,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生动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结论②:新时代青年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应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把人民的期盼和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把小我融入人民的大我之中。要增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人民。要时刻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展示课件:《为人民服务》
朗诵《为人民服务》原文,感受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并分享你的感受;
结论③:新时代青年要自觉投身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同人民群众一起拼搏。我们要“自找苦吃”,多到基层去磨练、去“接地气”,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书写精彩人生。
【设计思路】这里也可以朗诵李大钊的《青春》一文,或学生分享“志愿者”、“服务群众”等经历;根据学生情况完成课本p97页“启思导行”,目的是增强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引导学生投身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