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 十 课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价值和主要内容,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主要表现,理解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坚定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 能力目标: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感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理解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原则,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素质目标: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理解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径。
教学重难点 1.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积 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2.感悟世界文化文明的多样性,明确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义和原则,用积极的 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 捍卫和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相关内容,为本单元学 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知识和理论基础。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初步的学习和认识,但对于三种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等相关内容 不熟悉、不了解。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乐于接受信息化等新型教学手段, 乐于接受新观点、新事物,学习该框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三种文化的内涵、表现和 价值,领悟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坚定文化自信。中职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本课部分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同外来文化交流互动的实践经验,对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原则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认知。本框教学可充分运用视频、图片等信息化资料,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十课《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包括两框,第一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二框“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讲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和原则。两框的逻辑关系是:在第一框清晰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第二框进一步讲述为何以及如何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教学策略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主要内容 课 前
1.教师备课制作PPT,查找相关案例、视频、图片及资料; 2.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对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
课 中
一、导入:问题导入 课前播放视频《千里江山图》并阅读教材第 94 页课导语,说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内容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情境 1】 2014 年 9 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 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学生活动:分享你课前收集的孔子名言,说一说你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结合教材第 95 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这些名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特征? 教师总结:孔子的名言很多,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这些名言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的特征,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情境 2】 播放新华社微纪录片《文化根魂》。 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结合视频,重点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独特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情境 3】 你知道图片里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你喜欢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情境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总结讲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 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突出的包容性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 关系中以他人为重。——突出的和平性 【情境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进入新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有些传统技艺失去了传承、发展的空间。 学生活动 1.非遗传承面临哪些挑战? 2.他们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实现非遗的创新发展? 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相关链接】 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情境6】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 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学生活动:我们为什么要弘扬革命文化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教师总结: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书写的红色篇章,是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生动体现。 【相关链接】 结合史实,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 96 页“相关链接”:打开党史,一代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书写了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壮丽篇 章。革命战争年代,李大钊、蔡和森、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无数革命先烈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 抛洒热血。和平建设时期,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罗阳……无数先锋模范以赤子情怀守初心,以忘我精神担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他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学生活动:总书记有着怎样的“红色”情怀?为何有这样的情怀?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有哪些?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及教材第 96 页“相关链接”的内容,总结讲授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历史上,党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 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情境7】 1.结合第 97 页“阅读与思考”,从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知识讲解】 结合学生讨论进行总结,从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学习他们宣扬正能量,为群众服 务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推动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的文艺创新精神,等等。 教师总结: 2018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论 述,总结讲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举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思 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 【情境8】 近年来,一些国风动漫电影带来热潮,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荧屏热播,获年轻观众点赞;《觉醒年代》等优秀 影视作品受到一致好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征服大批海外“粉丝”。 学生活动:分析这些作品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 教师总结:它们在建构主流文化价值认同、体现时代性、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等方面十分出色,彰显了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这种自信,是我们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内容二、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情境9】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契机。北京冬奥会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风元素,从吉祥物、会徽和体育图标,到三个赛区的冬奥会场馆,以及火炬、奖牌,所有的设计细节都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让全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阅读材料并结合第 98 页“阅读与思考”,说一说你感受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教师总结:京冬奥会的会徽、吉祥物、奖牌、颁奖花束、火炬、场馆、制服等,处处都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国家文化元素也各不相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讲授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征,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彰 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都有其独特意蕴, 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情境10】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你接触过哪些国家的文 化?或者对哪些国家的文化感兴趣?开启“跨时空之旅”, 沿着“一带一路”选择 3~4 个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文 化符号,填写下列表格,与同学分享。 国家 文化符号(如别称、国花、建筑、饮食等)其他
教师结合学生分享的不同国家的文化符号,讲授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交融的历史,各国各民族面对多样的文明,相互尊重,求同 存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新知构建】 教师在讲授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第 99 页的两个“相关链接”,升华讲解我国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时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我国同一切爱好和 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 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情境11】 对我们来说,筷子属于寻常日用之物,但对历史学家来说,可以从一根筷子中窥见一段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关于世界文化,曾有一个很有趣的划分方式:根据饮食习惯可以大致分筷子取食、手指取食、刀叉取食,对应各自的地域文明。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它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现如今筷子不仅 是中国人必备的饮食用具,还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一根根小小的筷子架起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谈谈筷子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对待不同文明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教师总结: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化元素,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如今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筷子文化逐渐加深了解,也能够逐渐明白中华美食背后的文化,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与世隔绝,都不能故步自封,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新知构建】 教师进行升华讲授,在讲授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平等相待,尊重包容”原则: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应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情境12】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材料二: 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鲁迅所说的“送来”和“拿来”有什么区别? 2.你是如何看待“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现象的? 3.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教师总结:正确处理好坚定文化自信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既旗帜鲜明反对照抄照搬、简单移植的崇洋西化倾向,也坚决反对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兼收并蓄,辩证取舍”原则: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 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拒众流,方 为江海。 【情境13】 播放视频《一眼千年 数字艺术让敦煌文物活起来》。 说明:敦煌处于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它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文化和知识的交会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持续千年的交流,孕育了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 文物的硕果。 1.我们借用了什么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2.这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用“科技+艺术”的呈现方式,让更多中外文明成果登上荧屏、走向世界。比如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我国古代书法珍藏,讲述中国古人独特的文化追求;通过“3D 可翻阅”模式把中外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总之,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新知构建】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讲授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则: 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 顺时应势、推陈出新。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 三、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 后
1.与学生交流课堂学习效果,对有疑惑的知识点加以补充讲解; 2.网络查找相关知识资料拓展学习; 3.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并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