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家政治与经济的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我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目“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从实践角度阐述中国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也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的挑战。中国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共同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学习内容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中国行动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全面理解中国方案,让学生体会中国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识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2.识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与具体要求(重点)3.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4.体会中国是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难点)二、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结合我国外交活动和外交理念,理解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意义,增强政治认同。2.科学精神:结合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理解新型国际关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全球治理观、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精神。3.公共参与:正确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世界意识。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及要求2.教学难点: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四、教学方法 议题探究法、项目化学习、讲授法、启发式五、教学过程导入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结合,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中国方案,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今天,让我们搭乘时光列车,一起领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光”。总议题:搭乘时光列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项目议题一:觉醒年代——典籍里的中国智慧项目议题二:奋进年代——道路上的中国成就项目议题三:复兴年代——蓝图下的中国担当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设置真实情境,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温度,同时提出问题,引发追问,以问题为教学逻辑起点,凸显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引出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项目议题一:觉醒年代——典籍里的中国智慧项目化活动:展示学生情景剧第一幕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课上角色扮演,全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渊源。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活动型课堂,在活动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生活、贴近知识,提升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过渡:同学们看完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心里是否有了答案?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文化渊源是什么?当今社会中国又是如何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方案的?项目议题二:奋进年代——道路上的中国成就项目化活动:2023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十周年,假如聊城市准备修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馆,让市民了解我国为此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领域收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事例,互相讨论、锁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并为此撰写解说词。要求:1.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准备时间5分钟,展示时间控制在2分钟之内。2.师生共同小结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思考:除了刚才小组代表展示的这些之外,对于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你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件?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突出学生主体位置,利于突破重点,学生可以从图文数据资料中更直观地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发展以及对中国发展的贡献,走出课堂在社会环境中充分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项目议题三:复兴年代——蓝图下的中国担当议学情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和青年发展,高度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多次寄语中国青年和国际青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播放学生以“青少年全球治理观”为主题的校外采访视频思考:当代青少年的全球治理观的现状是什么?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全球治理观?设计意图:通过一个视频采访,感知当代青少年全球治理观的现状,明确正确的全球治理观是什么样的,遇到全球性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作为学生,不仅要耳濡目染,还要身体力行,去行动,去践行,学以致用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结束语:无论未来如何,书写世界诗章的笔将握在我们青年人的手中。我们要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情胸怀和青年担当铭刻心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汇激荡。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共同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评测练习1.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10多个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29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2022年3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鼓励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考虑中国中西医结合模式。这说明我国()①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维护世界和平②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③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力量④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在第三届中国一中亚政党论坛中,与会中亚国家政党领导人表示,中亚五国同中国30年合作的成功密码,在于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中国始终是中亚国家值得信任和倚重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这表明( )①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中亚和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②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扩大同中亚各国的利益交汇点③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深耕睦邻友好的示范田④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截至目前,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约22亿剂疫苗,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提供给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①我国推进抗疫国际合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②我国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导力量③我国始终将维护各国间的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出发点④我国积极履行国际承诺,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是考验人类智慧的重大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给出的答案。下列选项体现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主张的是()A.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C.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D.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提出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了方向。这些主张()①顺应了当今时代主题,积极有效维护国际新秩序②体现了中国责任担当,以维护共同利益为出发点③增进了世界人民福祉,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④维护了人类共同家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6.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①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②坚定文化自信,拒绝外来文化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④坚持文化相互渗透,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2022年是青蒿素问世50周年。我国通过自身实践,摸索出了一套以青蒿素为核心的抗疟疾“中国方案”,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实现“无疟世界”愿景做了中国贡献。这表明我国()①独立自主,主张一国事情由本国人民作主②坚持和平共处,尊重世界各国文明多样性③胸怀天下,以实际行动增进世界人民福祉④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是解决全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下列做法符合这一方案的是()①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结伴又结盟②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平衡,弃零和博弈③文化上,秉持文明互鉴,消除差异,促融合发展④安全上,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筑普遍安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正在遭受严重的威胁。中国倡议“支持世卫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就是支持国际抗疫合作,支持挽救生命”;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世卫组织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投入,并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由此可见()①作为一般性的国际组织,世卫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筹集抗疫物资②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持世卫组织的工作③中国倡议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的共同要求④世卫组织在国际抗疫中的领导作用不可替代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当前,中非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几乎所有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都已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非盟委员会同中国签署了中国同区域性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份共建“一带一路”规划类合作文件。中非合作从来不是清谈馆,在给中非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同时,也为国际对非合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下列对中非合作现状描述最为恰当的是()①守望相助,通过结盟构建良好伙伴关系②互利共赢,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新秩序③开放包容,增添双方共同发展的新动力④文明互鉴,打造推动南北对话的新样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尼巴厘岛拉开帷幕。习近平主席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近年来,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再次来到十字路口。习主席在会上发表题为《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凝聚新共识、指明新路径。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正经历罕见的多重危机。我们要同舟共济,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聚焦行动,落实好全球合作议程。我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希望各方积极参与。结合材料,运用“世界多极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的依据。参考答案1-10 DCBDDADCCC11.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程度日益紧密。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关系各国共同利益,需要携手应对。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大方向,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④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符合我国的发展利益,有利于发挥我国在推进国际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后反思本课更多的安排学生来作总结性和感悟性发言,此活动安排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主要是实现学生自我提升,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教学是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其中议题的确定是关键,活动有效开展是基础。议题层层递进,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在议题的引领下,开展活动,实现了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有机统一,达成“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效果,使学生在活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高阶思维,走向深度学习。但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待加强,因此要将抽象化学科概念进行具象化处理,讲清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也有待提升,因此教师需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