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防灾减灾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防灾减灾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6.3防灾减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材在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讲述了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之后,在第三节安排了防灾减灾的内容。对应课程标准要求,本节介绍了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用举例说明的方式给出了面对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措施。为了强调认识灾害救援工作及其重要性,教材安排了题为“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活动”。“活动”在介绍我国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及其在2001一2017年参与的地震救援行动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说明地震救援的专业性、及时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教材将“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为“活动”,目的是说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可以帮助避灾,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重点)
2.了解自然灾害多发区常见的灾害种类,树立防灾意识。(重点)
3.掌握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常识,提高野外生存能力。(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课件呈现下面图片。
学生思考:
你知道上图中标识牌的名称吗?你在哪里见过那种标识牌?
【教学内容】
一、防灾减灾手段
1.课件呈现“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如下图)。
教师强调: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工作目的“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灾害监测:
教师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图片呈现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站或台)
3.灾害防御:
(1)工程措施: 灾害防御包括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措施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如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教师讲解并图片呈现各种工程措施,如草方格沙障、黄河小浪底、打坝淤地、防护林等等)
活动:课件呈现“都坝河上游物源区建造的桩林坝”(下图)。
学生思考:
①观察图中的桩林坝,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②本项工程在防灾、减灾和避灾中,突出的是哪个环节
教师小结:桩林坝可以将泥石流中较大的石块挡在坝内,起到减小泥石流灾害影响和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作用。属于灾害防御中的工程措施。
(2)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减灾教育等。(教师举例说明)
4.灾害救援与救助:课件呈现下图,介绍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5.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教师强调)
二、气象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课件呈现下面资料:
资料: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给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图为我国水、旱灾害分布示意图。
学生思考:
1.描述我国旱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并解释成因。
2.请你为解决城市内涝提建议。
3.为抵御干旱灾害导致的农业减产,指出我国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教师小结:1.我国的旱涝灾害集中在东部地区(可以答东部季风区,也可以分别描述旱灾、涝灾的集中区)。成因:这些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夏季风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降水不足;而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容易出现旱灾。2.改造老旧排水管网,适当提高排水防涝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增大排水能力;加强对排水管网等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通过铺设渗水砖、增加绿化等方法,有效提高雨水的渗、滞、蓄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监控和及时反馈设施损坏、路面积水等问题,对易涝区域建立预警装置;加强引导,提高市民文明排水、自觉爱护排水设施的意识,不将垃圾倒入雨水井和排水口,不在进水口堵满杂物影响排水功能等。3.加强干旱的监测和预报,健全旱灾预警机制;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实施);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水资源;采用科学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培育耐旱的品种等。
三、地质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课件呈现下面资料:
资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如图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蕴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学生思考:
1.自救与互救包括哪些方面?
2.野外遇到滑坡、泥石流怎样进行自救与互救?
教师小结:1.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2.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多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夏秋季节,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大。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的中心于8月4日凌晨3时30分前后在浙江省乐清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对途经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台风结构示意图,侵入中国的台风主要路径示意图。
(1)据材料二示意图,在近地面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 ;在台风眼壁附近环绕台风眼壁螺旋 ;当上升气流达到一定高度时气流开始向四周散开;云墙顶部气流向台风眼汇聚并沿台风眼 。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其危害主要有 、 、 。
(3)台风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请你为减轻台风灾害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2.图1为“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图2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云南滑坡泥石流时间、空间的分布特征。
(2)从地形、地质、气候角度分析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并列举一项防灾的工程措施。
参考答案
1.(1)辐合 上升 下沉
(2)强风 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
(3)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完善灾后应急系统;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自救能力;完善城市的排涝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洪能力;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次生地质灾害;加固港口设施,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解析】(1)台风气流运动的特点要结合其天气系统描述;台风是强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极低,近地面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在台风眼壁附近因气压极低,气流环绕台风眼壁螺旋快速上升;当上升气流达到一定高度时气流开始向四周散开;云墙顶部气流向台风眼汇聚并沿台风眼下沉,在台风眼,气流以下沉为主。
(2)台风是强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极低,外围气流快速向中心辐合,形成强风;中心气流快速上升,形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带来洪涝;在海岸带强风形成风暴潮、巨浪。
(3)台风是气象灾害,灾害防御要从加强预报、建立预警机制、建立防灾体系、加强防风、防洪、防浪设施建设、全民提高抗灾自救意识等方面入手;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及时预报;完善灾后应急系统,应对灾害影响;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自救能力;完善城市的排涝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洪能力,减少洪涝危害;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此生地质灾害;加固港口设施,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减少风暴潮影响;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2.(1)时间:各年之间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一年中主要集中在6--8月份。
空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分布不均;西部发生次数多于东部。(任答2点)
(2)原因:山区面积广,多陡坡;多地震,断裂发育;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修建护坡工程(边坡人工加固);修建截水沟、坡面修排水沟等。
【解析】(1)①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比较广泛,且西部较多、东部较少。
②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在6-8月份。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6-8月份,云南降水多,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容易激发滑坡、泥石流;云南境内多山,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不稳定,因此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我国西南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地势起伏大,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断裂发育,故多地震等地质灾害。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应该做好固坡和护坡的工作。通过加固堤坝,做好雨季的排水工作,修建截水沟、坡面修排水沟等,还可以植树造林保护山坡。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分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