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点一、哲学部分1.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来源于实践。3.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4.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6.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结,另一方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研究领域的不同,不能把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8.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9.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0.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2.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1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这一方面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对我们的生活也产生和一定的意义。1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15.哲学分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以真正哲学的指导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16.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两个方面,而不是一个17.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18.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在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19.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20.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2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22.哲学来源于实践。23.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4.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哲学前提。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7.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8.实践的观点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29.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0.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科学的哲学。31.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32.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存在不等于客观实在。33.物质是概括了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本质属性,不是简单相加。34.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35.物质和意识的本质是不同的。36.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37.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38.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39.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改革,而不是根本变革。4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4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4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3.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44.人不能违背规律,也不能可以创造、废除、改变、消灭规律。45.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46.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47.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48.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说相互制约。49.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5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1.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2.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53.“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54.物质和意识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5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56.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57.意识的内容是物质,是客观的,不是人脑决定。58.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59.意识来源于实践。60.意识的内容是物质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61.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改造客观世界。62.意识不能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63.没有反映对象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64.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特点。65.要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以实际为行动的出发点。67.虚幻的观念是对事物歪曲、错误的反映。68.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9.实践能将猜想变为现实。7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1.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两个事物要有联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72.联系是有条件的。73.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74.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75.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76.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77.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78.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79.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80.部分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有时促进,有时阻碍。8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进行系统优化8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83.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84.必须坚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从整体把握事物的规律。85.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86.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87.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不能以时间先后顺序判断新旧事物。88.新事物开始之初力量比较弱小。8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91.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92.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9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只是量变。94.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抓住时机促进质变。95.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发生质变。96.事物的质变是无形的量变引起的,不能是量变之中。97.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98.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为事物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过程。(提醒: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发生质变的过程)99.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提醒: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是量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发生质变,100.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101.联系是有条件的。102.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103.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104.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没有曲折105.开拓新境界,理解社会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不是二者交织融合。106.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107.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一是量的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二是数量不变,事物内部结构发生变化108.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109.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110.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11.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11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起作用。113.矛盾双方不等于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14.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115.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116.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11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18.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119.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120.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12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12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23.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2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125.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126.我们要在矛盾的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127.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28.主要矛盾与急需解决的矛盾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129.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130.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13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32.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辩证否定的过程。13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外力强加的否定。134.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135.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促进事物的发展。13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37.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38.辩证的否定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和现存事物的否定。139.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4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主观认识。141.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42.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143.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理论创新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14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且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14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而非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46.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47.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而新方法属于主观认识范畴,它不具有直接现实性。148.实践并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可以获得认识。149.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5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151.任何认识都来源于实践。15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都有正误之分。15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15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55.知书达礼属于认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156.处世礼仪并不能自发形成,而且处世礼仪也不等同于哲学。157.实践决定认识,科学素养属于主观认识范畴,它的高低影响而非决定科学实验是否成功。15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159.真理与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不能相互融合。160.真理、谬误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真理不能以谬误为基础。161.不同认识主体的共识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16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63.真理具有客观性。164.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16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不断发展。166.真理要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167.认识有正误之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有正误之分。168.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169.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170.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终极真理。171.真理和谬误具有严格的界限,真理中不包含谬误的成分。172.认识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和发现真理。17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74.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正确的,但不能说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175.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不能以得到认识主体认同为标准。176.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77.不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正确与否还是有自己客观的判断标准的。178.真理中不能包含谬误179.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80.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181.正确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反映。182.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183.实践决定认识。184.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185.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186.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87.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188.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189.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190.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191.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2.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93.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19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95.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96.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197.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不断发展。198.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199.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只有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太绝对。20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1.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的规律都是客观的,客观性并没有强弱之分。202.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二者无法比较。203.自然环境影响人的意识,物质决定人的意识。20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0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有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06.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并不是在否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7.真正的哲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208.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209.不是所有的旧唯物主义都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旧唯物主义最终在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21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211.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1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1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不一定落后的社会意识。214.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1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16.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17.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218.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19.社会历史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在曲折中前进,不是无规律可循。220.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221.审批制度是上层建筑。222.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223.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22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要对我国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225.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226.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阻碍。227.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28.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客观的。229.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23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23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32.在阶级社会,阶段都在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33.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的因素。234.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35.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36.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237.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38.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39.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240.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不适应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24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修订交通安全法是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是解决对抗性矛盾。24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国企混改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43.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4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45.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246.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47.事物的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根据自身需要赋予事物新的属性。248.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49.对社会的贡献是获得社会尊重的基础和前提。250.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51.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正确的导向作用。252.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253.人的需要的变化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和创造,但不起决定作用。254.社会实践是取得创意成功的源泉。255.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256.正确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257.价值判断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58.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体现价值判断。25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260.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26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观念创新并不能直接将事物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262.人们的思想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263.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264.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还创造精神财富,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不只是物质财富。265.社会存在是人类产生各种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26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是贡献个人的力量,增进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267.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68.立足于社会需要,努力在不断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269.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270.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71.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人生价值与获取个人的正当利益不矛盾。272.事物价值的转化取决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和创造。273.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的转换提供了条件,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和创造,但不是根本途径。274.价值观念要与时俱进。275.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76.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二、文化部分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说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3.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4.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5.文化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但不能决定人的价值取向。6.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不一定不同。7.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但是不具有决定性作用。8.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优秀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10.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11.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2.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会趋同、不会统一、不会化异。13.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不会消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4.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1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16.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17.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18.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非都具有时代的先进性。19.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科学技术进步能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但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20.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2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2.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23.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4.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实践。25.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但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26.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但不能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7.海峡两岸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存在差异,具有区域性特征,不可能走向同一。28.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内部虽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29.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30.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3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32.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结晶。33.公民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但爱国主义不是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3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必然要求。3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3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是要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3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38.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会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提高电影产品质量不能片面追求市场化。39.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40.通俗文化不等于腐朽文化,不应当抵制。41.对待农村传统习俗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承袭。42.文化建设应该改造剔除落后文化,抵制取缔腐朽文化。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44.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而不是市场运作。45.公益广告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只强调社会效益,不强调经济效益。46.经济发展水平不是由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的。47.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48.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相辅相成的,都需要提高,不能有先后之分。49.设立好人馆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不是科学文化素质。50.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不一定是同步提高的。5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但并不是科学文化修养的基础。52.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53.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辩证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4.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不能决定。55.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5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7.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58.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59.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政治变化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60.文化的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实践。61.文化源于社会实践62.传统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促进,落后阻碍。6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并非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64.社会实践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65.航天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的强大软实力。66.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67.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68.我们要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69.要维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70.优秀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71.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动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72.中国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领域起主导作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73.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7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75.各国文化交相辉映,促进世界文化发展,不能用“引领”。76.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趋同。77.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是错误的。78.各国文化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吸收各国优秀文化。79.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80.文化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81.社会实践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82.我们应该是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83.文化发展应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人民的智慧。84.不同文化的个性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85.中外文化不一定有着相似的悠久历史。86.尊重文化多样性不仅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首先是认同本民族文化87.西方优秀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问题,而不是直接解决中国问题。88.文化发展必须经历“洋为中用”的过程,太绝对。89.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坚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成果。90.“文化复古主义”是错误的,我们要反对。91.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需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全部拒斥。92.固守本民族文化是错误,对民族文化要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命力。93.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94.各种文化需求太绝对,满足人民大众的合理的文化需求。9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96.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97.文化多样性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98.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99.尊重文化多样性,缩小文化差异是错误的。100.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一体化是错误的。101.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是错误的。102.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103.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104.中华文化是一元化,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105.文化精髓在于追新逐异是错误的106.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在促进文化发展。107.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10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109.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出来的。110.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1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家书是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112.革命烈士的家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之一,因传播而具有价值是错误的。1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革命文化不等同。1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不能决定。115.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116.保护革命文化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117.革命文化是精神,不是物质载体118.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不是具体路径。119.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120.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121.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22.承袭传统文化是错误的,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23.文化作品不能超越现实,应该可以立足现实。124.文化创作来源于生活、实践。125.文化创作要立足于实践。126.精品文化根源于实践。127.学习成果不能转化为自发的行动,而是积极主动、自觉的行动。128.共产主义理想是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同理想。129.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130.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131.文化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可以用影响。132.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社会实践是“孝”文化的动力。133.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示范作用。13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35.建设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和支持各种优秀文化。136.文化创作不一定还原真实的历史,应以民族复兴为己任。137.历史题材不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可靠保证。138.农村天价彩礼等陋习是落后文化,会阻碍乡风文明建设139.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140.传媒的商业性不会消除1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142.统筹规划红色资源会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与社会生活,而不是支配。。143.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不会起决定作用。144.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而不是平均化。145.固守传统文化是文化复古主义,是错误,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46.文艺作品来源于实践、生活。147.文化发展的主体是立足于时代的人民。148.我国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一元化。149.社会实践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150.保护文化遗产是以社会价值为目标。151.文化创作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15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153.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不是质量。154.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15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1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157.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58.爱国主义是凝聚共识,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