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梳理行文脉络,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2.赏析刘和珍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3.鉴赏文中重点句子含义,掌握句子赏析的基本方法。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大沽口事件
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简介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和觉醒……
  他走了,他的“呐喊”还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他走了,他与“铁屋子”寂寞而韧性的战斗仍在我们的眼前!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战士倒下了!!覆盖在为他送行的棺柩上的旗帜上的三个大字——民族魂,却永远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称鲁迅为民族魂,是因为:
  一, 他对封建专制、封建文化作了最无情、最猛烈、最持久的战斗;他深情地拥抱和吸纳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自己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启蒙家,还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巨人。
  二, 他对苦难深重的愚弱的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最透辟、最全面、最震撼人心的剖析。
  三,他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民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善良勇敢正直的人民、进步的爱国青年发出了深情的吟唱。
  一方面鲁迅用匕首、投枪进行寂寞的韧性的战斗,另一方面,他又用鲜血来滋养自己苦难深重的民族。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吟唱:“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他就是用生命化为邓林的夸父,他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就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人物,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拥护、爱戴、崇仰!
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刘和珍简介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门集会
游 行 队 伍
十八日早晨
赏析重要句子含义:所谓重要句子,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健性句子。
⑴意思含蓄抽象的语句:含蓄句(从关键词入手,依境解意)
⑵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形象生动的语句:修辞句(手法+分析+情感)
⑶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总起句、总结句、照应句以及过渡句:结构句
⑷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旨句
掌握“三看一虑”,力避理解片面肤浅
  “三看”指看词句位置、看词句特征、看上下语句。
 (1)看词句位置: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
 (2)看词句特征:看考题是从哪一命题角度出题的,是情感义,还是特殊义?是含蓄句,还是修辞句?然后思考这一考题需要从哪些思维角度切入回答。
(3)看上下语句: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含意的句子,而此时需把它们拿过来,稍加变通,即可准确作答。
   “一虑”指考虑该词句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这样能避免肤浅化。
学会规范表述
全面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三层意义
第一层: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
第二层: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第三层: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由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遵循一定的步骤组织答案,能避免遗漏内容。句子含意题答题的基本模式具体如下:
模板(1):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   
模板(2):先说句内含意,再说句外含意;
模板(3):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理解。
模板(4):先说关键词句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模板可遵循,但不能死搬硬套。要结合句子特点采取不同的答法。
阅读任务
概括内容,梳理脉络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再看看这七节可归并为几部分?归并的理由是什么?
《记念刘和珍君》
1.写作的缘由:纪念死者
2.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3.描写记忆中的刘和珍君
4.记叙刘和珍遇害的消息
5.记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7.说明这次惨案的意义
为什么要“记念”她
刘和珍相关事件
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参与学生自治会成员领导反抗依附北洋军阀破坏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的的校长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欣然参加爱国运动壮烈牺牲
敢于反抗、有斗争精神
有思想、有远见、有责任感
敢于斗争,热忱爱国
追忆刘和珍,概括人物形象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自强上进
在宗帽胡同听鲁迅上课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阅读任务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
和蔼、善良、温和、乐观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1、反复、强调,突出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
2、对比、衬托,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反动文人卑劣。
弱小PK强大 正义PK黑暗
★刘和珍:是一个追求真理、敢于反抗、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勇敢坚强、从容善良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文章描写刘和珍最多(重复)的是什么?
鲁迅在当时陷入的是怎样的两难处境,以至于犹豫不决而产生矛盾心理?找找原文的句子来回答。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节)。我们都想为这事为刘和珍们写一点文字,使庸人或我们自己不会忘却英雄之英勇无私和杀人者之残酷无情。“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使我痛且“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使我无法痛定思痛(第三节)。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再找一找原文,鲁迅到底要不要说?要不要写?
要为刘和珍写点东西来纪念烈士。
  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这已经不像是一个人间了,所以说了又有何用。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个世道不好,揭露反动势力,激励人们学习真正的猛士
转念一想,“无话可说”也没有用,还是要说些什么(从绝望中找到希望)
鲁迅的矛盾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为了防止忘却,我一定要写。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5.“我还有要说的话”
  欲揭露事实真相,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表达了对其罪行的愤怒之情。
鲁迅的矛盾
6.“呜呼,我说不出话”
  此时说不出话表示了鲁迅的一种激动,言止于此而意无穷,同时也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哀痛和愤慨。
鲁迅的矛盾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浓黑本是修饰颜色,拿来修饰悲凉,化抽象为具象,写出来悲凉之深。这句话作者一是要更深入的揭示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更好的纪念烈士感到深深歉疚,三是警告警告当局和流言家,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血偿。
体会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猛士”: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同时,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奋斗还是牺牲都是幸福的。
体会情感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
有形的刀枪(血腥的镇压)加上无形的刀枪(思想的愚弄蒙蔽),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不能反抗、不知反抗,这是我们默无声息的缘由。
作者警告我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是惊醒普通民众,唯有奋起反抗才有未来,否则就会灭亡。
体会情感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两个“沉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选择句式。
两种沉默,一种是暴风雨前的沉默,一种是走向灭亡的沉默。
1、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2、对反动派的警告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黑暗统治和反动言论的两种结果: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刘和珍之死
执政府的暴虐
流言的荒谬
赞扬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感受鲁迅情感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惊心动魄伟大赞颂了刘和珍等人的沉着、勇敢、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
“文明人”“伟绩”“武功”,运用反语,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揭露了了中外反动者对自己的暴力行径沾沾自喜的丑恶嘴脸。
体会情感
鲁迅对刘和珍和这些青年们的精神表达了肯定,再次阅读文本,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
真正的猛士应该如何?
本体:人类历史进步 喻体: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的代价 需要大量木材
历史前进一小步 形成一小块煤
徒手请愿不可取
应积聚革命的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深入理解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1、比喻。
2、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
3、付出的代价大,收效很小。
4、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徒手请愿者虽也流了大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它虽然是革命斗争,但不是有意义的斗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个并列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苟活者是指一般的民众,他们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这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沉痛悼念烈士,警醒普通的民众,激励真正的革命者。
体会情感
赏析重要句子含义:所谓重要句子,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健性句子。
⑴意思含蓄抽象的语句:含蓄句(从关键词入手,依境解意)
⑵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形象生动的语句:修辞句(手法+分析+情感)
⑶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总起句、总结句、照应句以及过渡句:结构句
⑷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旨句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万古长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