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教案-八年级地理下学期商务星球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教案-八年级地理下学期商务星球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九章 第2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教学内容 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
教学 目标 1.认识青藏地区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举例说出青藏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治理措施与成效。(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 2.了解青藏地区蕴藏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开发现状;举例说明青藏地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和谐观) 3.运用图片资料展示青藏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运用数据变化说明青藏铁路的开通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和谐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青藏地区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举例说出青藏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治理措施与成效。 2. 了解青藏地区蕴藏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开发现状;举例说明青藏地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青藏地区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举例说出青藏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治理措施与成效。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一、播放视频《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调查发现》。 二.思考交流:1.说一说,青藏地区生态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 2. 青藏地区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一、观看视频 二、思考交流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1.发现生态环境问题 出示新闻时事,引导学生归纳青藏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闻时事一:全球最大、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它拥有着广袤的草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近几年气候变迁、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现象在青藏高原日益严重。据相关研究数据,青藏高原草地退化面积已经达到了七十万平方公里,约占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2023.4) 新闻时事二:2020年国家重点关注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及变化统计情况中,2020年青藏高原水土流失面积60.8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286.94万平方公里的21.21%。(2020.11) 材料分析三: 补充青藏地区主要的名贵动植物——图文材料:藏红花、雪莲、雪豹、藏羚羊等 材料分析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里的冰川消退很快。 材料分析五:随着游客和登山爱好者的增多,丢弃的垃圾越来越多。 2.调查生态问题的原因 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发现总结: 3.探索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止青藏地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国家以及当地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呢? 具体工程实施中的措施: 追问:这样设立的意义在哪里? 补充青藏铁路车厢全线封闭的意义:青藏铁路沿线地区高寒缺氧,车厢全封闭可以供养供暖,可以避免乘客把生活垃圾丢出窗外,污染环境;减少紫外线对乘客的伤害。 4. 案例探究——利用三江源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中长江总水量的四分之一、黄河总水量的近二分之一都来自这里。 三江源地区水草丰美,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过度放牧、滥采乱挖等原因,使得这里湿地减少,草原退化,长江源头水量减少,局部地区出现流沙。 保护“三江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2000年8月,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问题导向:(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哪个省区?三江是指哪三江? (2)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是? 探究二:探讨资源开发 1.矿产资源的开发 青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钾盐以及锂、镍、金等矿产资源。当前,大规模的矿产开发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 (1)说一说柴达木盆地的位置。 (2)找出主要的矿产资源 补充:展示察尔汗钾盐产地及其万丈盐桥的图片。 2.清洁能源开发 说一说,青藏高原有哪些清洁能源可以利用? (1)补充材料一:西藏——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居全球太阳辐射第二强烈区,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是我国太阳能辐射最强地区,境内大部分地方太阳能辐射年均达6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超过同纬度平原地区一倍左右。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1.日照时间长,这里既包括每天的昼长,也包括全年晴天多;2.太阳辐射强,太阳高度角大,纬度越低;3.工业污染少,尤其空气污染少;4.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好。 (2)追问:思考分析青藏地区地热能丰富的原因? 补充羊八井地热材料——1975年9月23日,我国最大的地热试验电站——羊八井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成功。西藏地热资源丰富,素有“地热博物馆”之称。70年代初,当地质勘探队伍的足迹踏进拉萨以北90公里处的羊八井地区时,发现这里温泉散发着一股股蒸腾的热气。于是,羊八井地热试验电站建设的序幕拉开了。西藏利用地热资源发电居我国第一位。 3.旅游资源开发 青藏地区原生态的高原雪域风光,独特的藏族风情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探险。 (1)雪域风光: (2)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拓展材料: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 这条神奇的天路犹如吉祥哈达,载着雪域儿女驶向发展和幸福 但是,青藏地区的交通方式仍以公路为主 1.材料分析+归纳总结: 分析一:草场退化 分析二:水土流失严重 分析交流:生物多样性减少 思考交流:发现青藏地区还冰川消融、垃圾增多的问题。 学生及时归纳整理青藏地区出现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 2.思考归纳+互动交流 自然原因: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土层瘠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滥采乱挖、大肆捕猎猎杀等。 3.调查交流: 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思考交流:以桥带路——便于野生动物的迁徙;草皮移植——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4.分析归纳+交流整理: 在图中找出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境内。 标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并观看三江源的景观图。 归纳其设立的地理意义: ①重要性--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1/4,黄河总水量的1/2) ②紧迫性--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湿地减少、草场退化。 1.读图分析: (1)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被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所环抱。 (2)找出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炭、锡铁山的铅锌矿、察尔汗的钾盐等。 归纳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 2.观察交流: 说一说太阳能的利用: (2)思考交流:青藏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3.互动交流+资料展示: 展示自主搜集的人文景观: 大昭寺、布达拉宫的景观和材料。 (2)分析对比:青藏铁路开通前,2005年西藏自治区旅游人数不足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20亿元。开通后,2007年西藏自治区旅游人数超过4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50亿元,并且逐年增加。 读一读,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六、教 学 反 思 1.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读图,标画、读取、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 2.注重归纳,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善于归纳,内化知识,形成问题链。 3.注重利用生活案例解决问题,学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4.注意补充较多的材料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知。 5.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