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九章 第1节 青藏地区—区域特征教学内容 世界屋脊、高寒农牧业教学 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说明高寒是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 2.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能力)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说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特点及原因。(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 4.举例说出青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及其对高寒环境的适应。(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和谐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说明高寒是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 2.说出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说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特点及原因。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2.说出青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及其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带你了解青藏地区》 提出问题: 1.从视频中,你了解到了青藏地区的哪些知识? 2.你知道青藏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点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观看视频,思考交流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探秘世界屋脊 1. 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1)问题引导:找出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说一说青藏地区的位置。 (2)描述青藏地区的行政范围 (3)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面积与人口 2.归纳自然环境特征 (1)——分析地形 问题导向:在图中圈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概括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补充图片和资料展示: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观;柴达木盆地的“翡翠”和“雅丹”景观。 (2)——气候 拓展分析:比较拉萨和成都两地7月平均气温的差异,说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拓展阅读:日光城——拉萨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 拉萨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中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称。 追问: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 引导学生从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入手进行分析。 (3)——河流 问题导向:在图中找出黄河、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以及青海湖。思考该地区为什么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补充材料:青海湖、长江和黄河源头的图文材料。 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水量的15%来自这里。被称为“中华水塔”。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探究二:解码高寒农牧业 1.高寒牧业 青藏地区草原面积广大,畜牧业是本区主要的生产方式。海拔高,是我国的高寒牧区。 任务导向: (1)青藏地区主要有哪几个牧区? (2)主要有哪些优良畜种? 补充牦牛材料。 2.高寒种植业——河谷农业 任务导向: (1)读图说出青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并分析其种植业分布的特点。 (2)分析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 探究分析(一): 青藏地区的农业为什么分布在河谷地带? 探究分析(二) 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为什么单产较高? 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耐寒、耐旱、生长期较短,具有粒大,饱满,单产比较高的特点。 3.文化特色——衣食住行等方面。 (1)服饰:藏袍——藏袍的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 追问:藏袍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民居——碉房 藏族民居中,无论是藏南谷地的碉楼、藏北牧区的帐房,还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结构建筑,通常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式。 (3)牦牛是青藏高原传统的交通工具,被誉为“高原之舟”。 (4)展示主要食物和特色食物: 1.读图归纳: (1)位置和范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地区。 (2)互动交流: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3)对比分析:地广人稀,四大区域中人口密度最小。 2.合作学习+互动交流 (1)读图分析:青藏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读一读,说一说。 (2)分析交流: 本区大部分属于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是其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 拉萨7月平均气温在8~16℃之间,成都7月平均气温在24 ~28℃ 之间,同是在纬度30°N附近的拉萨7月平均气温远远低于成都,主要是因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造成的。 读一读,认识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合作交流:由于海拔高,云层少,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 (3)读图交流归纳: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众多冰川、雪山,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稳定水源;海拔高、水量大,可冲破阻挡流入大海,源远流长。 读一读。 1.读图分析归纳: 主要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三大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观看图片和资料——认识牦牛:“高原之舟”——牦牛 牦牛,躯长肢短,腰壮蹄稳,长毛遍体,雄健力大,耐寒耐饥,不惧风寒,可卧冰天雪地,善走崎岖小径,是高原牧区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肉质好,是本区居民的重要肉食来源。 2.分析归纳: (1)青藏地区冻土广布,仅在一些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适宜发展种植业,主要农作物为喜温凉的青稞、小麦和豌豆等。 合作交流:①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河谷地区 地势低,气温相对较高;②水源充足;③土壤肥沃。 归纳限制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是热量。 思考交流: 3.合作交流: (1)藏袍——与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环境特点相适应。 (2)碉房起到防寒、防风、保暖的效果。 (3)交流互动 (4)饮食——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是藏族同胞的主要粮食作物。以青稞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用青稞酿制的青稞酒是逢年过节、亲朋聚会并不可少的佳酿。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四、板书设计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六、教 学 反 思 1.引导学生在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意识。 2.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成果,让评价成为学习过程的润滑剂。 3.课堂安排适当的练习,以评价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4.归纳总结部分仍要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5.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补充相应的材料,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