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教案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 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教案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七章 活动课 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 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教学 目标 1.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 2.举例说出南、北方农业生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和谐观) 3.通过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学习区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 2. 举例说出南、北方农业生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学习区域地理。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一、互动交流: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哪些差异? 二.追问:怎样有规律的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产生的差异? 方法提示:区域比较法是学习地理的常用方法,比较对象通常是相邻或者相似的两个地理区域,一般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着手,按照地理要素分项进行。 一、想一想,说一说 二、认识区域比较法。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引导学生整题认知,对比分析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认识南、北方地区自然地理差异,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确定比较项目,选取有效信息。 1. 对比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对比地形特征: 温馨提示:在图中找出南、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归纳对比两地的地形特征。 提示归纳特征: (3)——对比气候 温馨提示:说出南、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归纳对比两地的气候特征的差异。 总结归纳: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是雨热同期。 温馨提示:对比南、北方地区所在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4)——对比植被差异 出示南北方地区的植被景观,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所见。 (5)——对比河流,出示图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6)——对比南北方地区的土壤 利用地图说出各地区主要的土壤。 2.归纳整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探究二: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1.比较南、北方的农业差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相对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而言,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差异更为明显。请你结合下面的图片,说说南、北方地区在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1)出示南方地区的水田、主要农作物等。 (2)出示北方地区的旱地及主要农作物等。 2.比较南、北方的日常生活差异 南、北方地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请结合下面的图片,说说南、北方地区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 出示民居、饮食、交通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并认识两地生活差异产生的原因。 3.比较南、北方的文化艺术差异 南、北方地区在传统体育、戏剧曲艺、风土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请你结合下面的一组图片,说说南、北方地区文化方面的差异。 4.趣味总结:阅读教材67-68页,自主学习概括南、北方人文地理特点: 传统交通工具: 南( )北( ) ◆耕地类型: 南( )北( ) ◆粮食作物:南( )北( ) ◆糖料作物:南( )北( ) ◆饮食习惯:主食 南( )北( )口味 南( )北( ) ◆气候灾害: 南( )北( ) ◆工业结构:南( )北( ) ◆民居建筑:屋顶 南( )北( )墙体 南( )北( ) ◆武术专长:南( )北( ) ◆方言种类: 南( )北( ) 1整体认知: 1.读图分析,对比归纳: (1)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面积约占全国的20%。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面积约占全国的25%。 (2)北方地区主要地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方地区主要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 地形特征:北方地区位于第二、三阶梯,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沿江分布。 (3)读图归纳: 北方地区:暖温带、中温带、一小部分寒温带;大部分半湿润地区,东北地区有少部分湿润地区。南方地区:大部分亚热带,南部有热带分布,属于湿润地区。 (4)说一说 (5)思考归纳: (6)指认图片,说一说 2.整体归纳,完成表格 1.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说一说,完成表格: 2.比较分析: 3.读图交流对比: 4.比赛参与: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六、教 学 反 思 1.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成果,让评价成为学习过程的润滑剂。 2.课堂安排适当的练习,以评价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3.归纳总结部分仍要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