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内容 认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教学 目标 1.读图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及范围。(区域认知) 2.运用资料和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界线及界线确定的依据。(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资料和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界线及界线确定的依据。 2. 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和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确定的依据。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播放《中国地理差异—秦岭南北》宣传片 二、教师提问:1. 视频中提到的重要山脉是? 2.你能说出这条山脉在我国地理上的意义吗? 3.我国是怎样划分区域的? 一、学生观看视频; 二、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1.区域划分 教师引导同学们列举区域划分的案例。 (1)行政区划:出示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中国人文角度划分的区划: 出示中国农业分布图及中国人口密度图。 (3)按照自然角度划分的区域: 2.四大地理区域 出示划分依据:综合考虑: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活动、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包括? 3.合作探究:寻找区域界线 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中国阶梯地势分布图等。 (1)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①读图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 ②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③探讨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确定的依据。 (2)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小组学习任务: (3)归纳总结:区域分界线及依据 探究二: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1.引导学生在图中认识秦岭—淮河: 2.出示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 教师提问:为什么秦岭南北两侧有这样的差异? 3.引导学生读课本和材料,初步认识秦岭—淮河的作用。 补充: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 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 4.合作探究——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1)出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 引导学生在气温差异上推断秦岭南北可能出现的差异。 教师点拨: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过渡:秦岭—淮河南北的降水有怎样的差异? (2)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引导学生在降水差异上推断秦岭南北可能出现的不同。 点拨:气候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与熟制。 (3)出示中国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 (4)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归纳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 1.互动交流: (1)中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2)读图分析:按照农业部门我国划分种植业区和畜牧业区;按照人口密度划分——东密西疏。 (3)说出我国的干湿地区、温度带、以及气候区。 2.读图分析,交流展示: 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读图分析,合作交流: (1)利用地图,分析交流,记录整理。 (2)小组代表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 (3)展示与评价:南方与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确定依据是气候。 北方与西北地区的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线。确定依据是季风或者降水。 青藏地区与其他区域的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确定依据是地势。 1. 在图上找到并用笔描绘秦岭-淮河。说出秦岭-淮河位置,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注入海洋。 2.读典故,思考问题。 3.读材料认识秦岭: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挡减弱了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南下,夏季阻挡减弱了温暖湿润的东南方北上,对东部季风区南北的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 4.合作学习,读图分析: (1)描绘思考:在图上描绘1月0℃等温线,比较它们与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关系:1月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 联系生活发现:秦岭以北的河流有结冰现象,以南的河流没有结冰现象。 两侧的温度带不同: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在图上描绘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它们与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关系: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秦岭—淮河。 推断:秦岭—淮河: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南种植水稻,一年两熟至三熟,以北种植小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3)再次认识秦岭—淮河作为我国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的意义。 (4)归纳整理。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四、板书设计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六、教 学 反 思 1.引导学生在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意识。 2.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成果,让评价成为学习过程的润滑剂。 3.课堂安排适当的练习,以评价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4.归纳总结部分仍要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