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设计
【本框教材内容分析】
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时代问题,实现综合创新;
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三目。第一目“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目“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阐述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作品,才能具有恒久魅力,阐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第三目“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阐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中外各种资源,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三目内容采用平行论述的方式,以文化发展路径为主线,阐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时代问题,实现综合创新,引导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认同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
科学精神:
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必须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明确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懂得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理解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明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的重要意义,要坚持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
法治意识:
在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意识
公共参与:
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主体;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
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教学难点: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什么要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播放视频:①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启播(2023年8月)
思考: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知识,分析《山水间的家》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难点) 2.科学精神:掌握文化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重点) 3.公共参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自主学习
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什么?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是什么?
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6.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是什么?
7.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是什么?
总议题:分析《山水间的家》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分议题一:分析《山水间的家》节目立足谁?坚持以谁为中心
分议题二:分析《山水间的家》节目回答了什么时代问题?
分议题三:分析《山水间的家》节目融通了哪些文化资源?
第一目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播放视频:②《山水间的家》撒贝宁体验砍甘蔗
最是人间烟火气,藏蕴变化山水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实地探访24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探寻中国乡村十年间的“变”与“不变”。《山水间的家》配合感性叙述将观众带入“家”这个有温度的特定情境之中,带领观众近距离从美食、全家福、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了解乡村,从不同侧面努力挖掘村民的生活现状和情感动力,进而描摹出新时代乡村更有温度的一面。文艺工作者走进田间地头成为劳动者,与山水间的人民打成一片,观众也跟随节目走心感受着最质朴无华的人间烟火。
分议题一:分析《山水间的家》节目立足谁?坚持以谁为中心
【议学提示】
①发挥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山水间的家》真正把镜头对准乡村,歌颂劳动的光荣,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热情讴歌新时代乡村剧变中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文化发展的总要求 P115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意:指导思想一元化,即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多元化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近平
2、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P115二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思考: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与人民有何关系?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原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链接社会历史主体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注意: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是文艺工作者
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社会实践
要求: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
原因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要求
①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
②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产业)
小贴士: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如农村书屋、博物馆等
第二目: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央视综合频道紧密贴合时代脉搏,将《山水间的家》焦点对准乡村振兴,深刻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成果,以及当下乡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和风采。更重要的是,频道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权威声誉,将品牌优势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积极传递乡村发展的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对乡村振兴的浓厚关注与积极参与。
节目中,嘉宾深入乡村,亲历实际情况,将“千万工程”的理念和实际落地成果采颉,然后传递给观众,让他们深刻地理解这一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这样的实践让乡村振兴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情感互动。节目播出后,有村庄通过电话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彼此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此外,节目中的年轻人们展示了在乡村发展的机遇和激情,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投身到各项乡村事业的发展中。
分议题二:分析《山水间的家》节目回答了什么时代问题?
【议学提示】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山水间的家》扎根中国大地,紧密贴合时代脉搏,将《山水间的家》焦点对准乡村振兴,立体展现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的原因 P116一
(1)必要性: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和时代的关系)
要求: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注1:创新不是目的,目的是服务实践!
注2:文化对时代是影响,不是决定!
《山海情》的故事从1991年延及当下的中国,以闽宁镇为题材,涵盖中国脱贫攻坚道路的全部内容,写出了中国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整体部署和实施方法。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主要展现了中国医护人员们面对疫情时所展现的那种大无畏精神,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在抗疫期间所遇到的真实故事。
《扫黑风暴》该剧根据中共中央政法委筛选的真实案例改编,讲述了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中江省绿藤市,共同协作将黑恶势力及保护伞成功抓获的故事。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的原因 P116一
(2)重要性: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注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源泉。
小结: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的原因、要求
1、原因: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②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③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2、要求: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第三目: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央视综合频道在精心打造精品内容的同时,强调本土特色,着力展示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秀美风景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山水间的家》以其细腻的画面、深度的情感,以及独特的中国智慧,将中国优美的乡村风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配合感性叙述将观众带入“家”这个有温度的特定情境之中,带领观众近距离从美食、全家福、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了解乡村,
分议题三:分析《山水间的家》节目融通了哪些文化资源?
【议学提示】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山水间的家》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发展。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P117二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链接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外优秀文化(链接知识: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资源。
《哪吒》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颠覆性的改编,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融合,指出了一条新路。→融通古今文化资源
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誉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融通中外、古今文化资源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P117三
①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②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③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小结: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①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②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③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3、成果: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总结: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角度”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与遵循。要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
“面向未来”,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本框小结
牛刀小试
1.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把握传统性,又要注重时代性,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这是因为( )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③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④注入时代内涵,倾听时代声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人民的生活是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②错误。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B。
2.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传承中华文脉( )
①要在继承中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时代精神
②要立足国情,在对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能推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为中华文化添加新内涵
④要坚持胸怀天下,在对外开放中引进世界各国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传承中华文脉要立足国情, 在继承中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时代精神,在对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①②符合题意。③:传承中华文脉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但没有为中华文化添加新内涵,③排除。④:坚持胸怀天下,在对外开放中引进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有益成果,排除④。故本题选A。
3.2023年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热映。一边看电影,一边背唐诗的“学习式观影”引发热议。“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黄鹤一去不复返,百云千载空悠悠”……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长安的繁华气派、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齐“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该作品的成功在于
①换一种方式学习诗词,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②用科技手段重塑传统表达,打造文化传承新思路
③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促进观众与中华文化共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材料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没有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①不符合题意。②:一边看电影,一边背唐诗的“学习式观影”,用科学技术重塑传统表达,打造文化传承新思路,②符合题意。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④: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长安的繁华气派、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齐“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促进观众与中华文化共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4.时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成层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有专家提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对此我们的正确理解是( )
①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是文化建设的方向
②我们必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
③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④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方向,①说法错误。网络文化有积极向上的,也有落后腐朽的,应注意识别而不是一味抵制,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茶文化,涵养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格。中国人在泡茶、品茶、论茶中体悟自然、感悟人生,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彰显了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演绎出茶器、茶歌、茶戏等文化表现形式,营造了茶馆等关联性文化空间。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2023年5月16日,文旅部指出,要积极开展茶文化的国际宣传推广,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展示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促进中国茶文化“走出去”。
请结合材料,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角度,谈谈如何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
【答案】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茶文化故事”应贴近我国茶人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茶人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中国茶人的精神风貌。
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中国茶文化故事”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风貌。
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故事的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