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植被第一课时一、课标分析内容要求为“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整体解读《地理1》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要求1.10属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和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地理1》的内容要求1.10中,对植被和其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学习,是《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的内容要求1.9的基础,只有对植被的类型和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有了基本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2.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解读该条内容要求的行为条件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说明本节课教师应该采用的是“图像法”、“视频法”进行教学,有条件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野外去识别植被,培养地理实践力。行为动词是“识别”和“说明”,“识别”属于“了解”这一较低层次的水平,是指归类和定性,是指根据一定的规范,对有关事实或问题进行分类和定性,将其归入一定的范畴,并对有关规范进行解释的过程。认知内容是“植被”,主要是陆地植被,包括森立、草原、荒漠和湿地等。“说明”属于“理解”水平层次,主要是解释。认知内容是“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除了植被以外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即土壤、大气、水、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包括植被对土壤等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如森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等作用。以及土壤等其他地理要素对植被产生的影响,即一定的环境下必然会有一定的植被类型与之相对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会生长出什么类型的植被,以及不同类别的地质地貌条件下,植被的分别有何异同,进而直观展示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3.教学提示解读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教学提示指出要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景观图片,还可以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如支付宝识物功能,在野外地理实践中,识别植物类型。4.学业要求解读“学业要求”指出: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对《植被》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自然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认识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说明并解释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认识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有何不同,培养区域认知素养。二、教材分析1.地理教材基本结构分析(1)教材整体结构分析植被这条内容要求中,植被的类型涉及高中化学中“植物”等章节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知识做适当的复习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要点到为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化学课”或“物理课”。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与大气”、“水圈与水循环”、“地貌的观察”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认图识图能力,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植被”这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视频、野外实践等方式,增加直观认识。本节课对植被的认识,是学习《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只有对植被类型和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了基本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2)教材单元结构分析地理课程改革要求“一标多本”,即地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但教材不是。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因此,对不同版本教材中,该教学内容所处的单元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该教学内容在地理一中所处的位置,建立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笔者分别对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在章节进行结构分析,得到图1、图2、图3和图4。图1 人教版单元结构图 图2 鲁教版单元结构图图3 湘教版单元结构图 图4 中图版单元结构图由以上四图可知,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植被》的单元结构安排有较大区别。人教版和湘教版将植被与土壤安排在了同一章中,人教版在章节末尾还设置了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这一问题研究运用到了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一知识点。鲁教版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放在了一个章节,并且在章节末尾安排了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中图版将地貌、大气、海水、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安排在了同一章节。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植被》这一章节的安排有较大区别,但其共同点是将该章节安排在了“海水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后面、“土壤”这一教学内容的前面。说明植被的学习与土壤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有共同之处。(3)教材知识结构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植被这一章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安排也有较大差异(见表1)。表1 不同版本教材《植被》知识结构分析人教版 湘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节标题 植被 主要植被与 自然环境 生物圈与植被 植被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导入 智利沙漠中的花海 内蒙古自治区 植被景观分布 内蒙古库布其 沙漠边缘的 生态防护林带 乞力马扎罗山教学因子 植被与环境 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概念 植被的垂直结构 主要植被 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概念 森林的分布 草原的分布 荒漠的分布 认识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热带植被 亚热带植被 温带植被 寒带植被森林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植被与环境 大尺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 中尺度上受地形影响 小尺度上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识别植被类型 森林植被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草原植被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荒漠植被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草原与荒漠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由表1可以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植被的知识结构安排有较大差异,但其共同点是包括植被的概念(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典型植被的分布、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等方面(见图5)。图5 《植被》知识结构《植被》这一章节主要包括主要植被和环境与植被的关系两大知识内容。主要植被包括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的概念、森林、草原和荒漠。森林包括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草原包括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荒漠包括温带荒漠和热带荒漠。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和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防风固沙、减轻灾害等方面。按照认知层次,地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大类。本节课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等感性知识,以及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其中,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地理景观和分布属于地理事实性知识,这类知识内容的开发策略为:第一,开发课程资源作为学生获得地理事实的感知对象;第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感知被感知的对象;第三,在现或联想地理事实;第四,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事实。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概念等地理概念类知识内容,其教学内容设计策略为:第一,呈现变式,建立表象;第二,提出观察与比较问题;第三,分析综合,抽象关键特征,作出观察与比较结论;第四,归纳总结概念;第五,迁移运用。气候、土壤、地形等对植被的影响等地理规律知识内容,其教学内容设计策略为:第一,开发课程资源,建立高质量的表象;第二,复习地理概念性知识,归纳总结地理特征;第三,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第四,抽象和概括,做出判断表述。除了以上地理知识,本节课还应该设计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这属于技能性地理知识,其教学内容设计策略为:第一,示范技能;第二,为学生安排提示性训练;第三,为学生安排整套的技能性训练;第四,进一步适当联系。(4)教材能力结构分析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学习热带雨林等地理景观,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下,植被的分布有何异同,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习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从多个方面分析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通过学习植被对环境的作用,进而了解植被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人地协调观素养;通过校园树木观察,和搜集资料,了解不同环境中植被的分布异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图6 知识能力素养形成路径2.地理教材与目标关系分析(1)地理核心素养关系的整合分析本节课中,认识不同温度带的植被类型有何差异,可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从多个方面考虑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培养综合思维素养;植被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植被的这一特点,可以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认识校园植物、家乡植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2)重难点的处理分析《地理1》内容要求1.10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第一,通过视频和图片,识别主要植被。第二,说明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第三,说明植被对环境的影响。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是教材与学生之间表现出的较为突出的矛盾。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是较为大尺度的,需要长时间的作用才会体现出来,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知识是:说明环境对植被的影响。(3)图文和活动不同功能的发挥分析“一标多本”制度下,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节知识的讲解,所选用的图表和活动系统有较大区别。对不同版本教材中,同一教学因子下的图表和活动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表2和表3,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的图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表2 四大版本教材《植被》图片分析人教版 湘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1.智利沙漠中的花海 2.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3.热带雨林的茎花和板根现象 4.我国南方地区的常绿阔叶林景观 5.我国华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林秋季景观 6.加南大落基山脉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7.巴西北部河口地区的红树林 8.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景观 9.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温带草原景观 10.北部非洲的热带荒漠景观 11.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温带荒漠景观 12.皇城根遗址公园景观 1.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景观分布 2.热带雨林景观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4.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5.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6.热带草原景观 7.温带草原景观 8.荒漠景观 9.热带季雨林景观 10.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 11.猴面包树 12.纺锤树 13.天山植被景观 14.保和岛克力山景观 15.保和岛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 16.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的关系 1.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生态防护林带 2.生物圈示意 3.光合作用过程中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 4.常绿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林的树叶之一 5.落叶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的树叶之一 6.亚寒带针叶林 7.肯尼亚热带草原 8.内蒙古温带草原 9.荒漠(摄于内蒙古) 10.花园 11.南京紫金山某处植被(摄于冬季) 1.乞力马扎罗山卫星影像及景观 2.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3.热带雨林绞杀植物 4.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航拍 5.热带稀树草原湿季景观和干季景观 6.红树林 7.常绿阔叶林 8.常绿硬叶林 9.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植物的四季变化 10.针叶林——云杉及近景 11.温带草原 12.极地苔原 13.高山苔原 14.陆地植被水平分布与热量、水分的关系 15.碱蓬 16.海菜花及近景 17.曾经林木西输、风沙肆虐的塞罕坝 18.现在苍翠的塞罕坝林场 19.板状根 20.滴水叶尖 21.山顶矮曲林由表2可知,四个版本的教材均是通过景观图来展示不同植被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植被的分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表3 四大版本教材《植被》活动分析人教版 湘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1.活动 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2.活动 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3.自学窗 精品公园“精”在何处 1.探究 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景观分布 2.阅读 植物群落 3.活动 描述植被类型的群落特征 4.描述猴面包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 5.阅读 植物物候节律 6.活动 分析保和岛植被 1.探究 内蒙古生态防护林带的植被类型,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活动 说明呼吸作用中,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过程 3.活动 识别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 4.知识窗 人工植被 5.活动 判断植被类型 6.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1.探索 乞力马扎罗山的卫星影像图 2.阅读 红树林 3.活动 观察比较校园植物的四季变化 4.活动 观察分析植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 5.案例研究 塞罕坝林场由表3可知,除了湘教版没有设置地理实践活动外,其他三个版本都设置了地理实践活动。鲁教版的是“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考察内容不只局限于植被,也可以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河流的考察。人教版和中图版的活动范围都是校园,时间尺度有所不同,中图版的时间尺度更大一些。探究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植被分布案例,研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如红树林、猴面包树等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三、教学资源开发分析地理教材是最直接的地理教学资源,但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并遵循目标性、真实性、辅助性、相关性、适应性、探究性和联系性等原则。《植被》这节课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用好教科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相关学科的资源以及视频资源等。用好教科书是指,为学生安排考察校园植物的考察活动,以及将分析红树林的环境适应性这一活动,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等。在学习完植被的类型和特点之后,布置考察校园植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看世界,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和地理实践力。教材中的案例开发具有其科学性和典型性,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主案例,因此将其安排为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是指,以校园植物为例,学习植被的概念,辨别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教材中对这一知识的讲解,是简单的两句话,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相关学科的资源是指,在学习植被的释氧固碳、涵养水源等作用时,要联系生物学科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学校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时,要联系生物学科中,植物生长的规律受气温、光照的影响很大等知识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科书中的植被景观都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的,教师要积极开发更加直观的视频资源,如《动物世界》、相关城市宣传片等,为学生建立更加立体的表象。四、学情分析1.起点水平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大气、海水、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初中生物学习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因此学生对植被“固碳释氧”这一作用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被的垂直分层、涵养水源的作用较为陌生。植被景观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有着直接联系,初中地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等知识点。2.生活经验武汉位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学生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常绿阔叶林的景观有着直接的认识,但对于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植被类型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感受。3.学习动机华师一附中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好,学习动机也比较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讲清楚、将透彻,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4.学习兴趣高一学生一般处于15、16岁,她们的思维已经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但在思维中,具体形象思维成分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逻辑思维还不能离开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生活在武汉的学生,缺乏对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景观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较为缺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形象思维,又要有意识的培养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植被和环境的关系。5.学习风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习任务繁重等原因,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穿插以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们也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植被这一节课涉及大量的分析内容。因此,本节课可以一改往常的教学风格,以讨论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认识不同植被景观的特点,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6.差异性分析不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快慢程度、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小组合作中,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领导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让较为细心的同学负责记录数据等。五、课时安排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因此,共安排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植被的概念”、“不同植被景观的分布”(地理事实性知识教学内容、概念教学内容)。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技能教学内容、规律教学内容)。六、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植被景观(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说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区别,能够分辨校园的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综合思维) 学生能够说出种植人工植被的原因(人地协调观) 学生能够设计校园植被考察,并记录植被生长情况和周围环境状况(地理实践力)第二课时 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说出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综合思维) 学生能够说出破坏植被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七、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第一课时 1.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植被景观 2.学生能够说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区别 3.学生能够说出种植人工植被的原因 学生能够说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区别第二课时 1.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说出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说出破坏植被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说出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八、教学方法图7 《植被》教学方法选择依据教法 学法第一课时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问题式教学,设计问题是基础。问题的确定要与实际情境相关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注重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和结构性;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学生容易理解情境;要让学生在全程贯穿问题情境下发展综合思维,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不同植被景观类型,结合校园植物等创设真实情境,并提出“视频中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分别从气候特征、植被种类、颜色等方面归纳热带雨林景观的特点。”、“我们在哪个季节最容易分辨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什么呢?”、“回到课堂最开始的问题,纪录片《动物世界》中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咱们学校门口的那棵树是什么植被呢?”、“到底什么是植被呢?”、“咱们校园里的植被属于天然植被还是人工植被呢?刚才视频里播放的属于天然植被还是人工植被呢?”“我们为什么要在校园里种植这么多的植被呢?”等问题,层层递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小组讨论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总结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景观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安排了小组讨论活动。这一知识点的难度适中,且教师在此之前讲解了热带雨林植被景观的特点,教授了总结植被景观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探究的结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利用好教材的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常见的植被类型有哪些。 重视课堂的学法指导: 通过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突出学科特性的学法指导: 总结热带雨林特点时,引导学生逐步进阶,先回顾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再从视频中总结热带雨林植被类型的颜色、丰富度等。 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的学法指导: 感性知识需要充分感知,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情境表象;理性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第二课时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至少包含三个构成要素:载体,即案例;过程,即案例分析;目的,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判断力,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技能。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如下图。每一步操作都是下一步操作的前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课只要采用了主案例加副案例的方式,主案例是“三北”防护林,用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用于解决“三北”防护林的相关问题。 副案例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用于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学习者在假设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身分进行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解决“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问题时,采用角色扮演法。假设你是决策者,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这个问题。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问题式教学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识别植被景观 【播放视频】 播放纪录片《动物世界》的片段(第一步:创设情境)(https://b23.tv/MhfUB) 【提问】 纪录片中的植物,有的是茂盛的绿色,有的则是枯萎的黄色。不同地区的植被景观有较大差异,同一植被类型在不同时间也有较大区别,视频中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第二步:提出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了解主要的植被类型都有哪些,阅读教材,找到常见的植被类型。(第三步:研究问题)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找到常见的植被类型。 【回答问题】 森林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荒漠 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草原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植被景观属于地理事实性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将地理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植被景观,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动物世界》中有着丰富的植被景观,与本节课的知识联系密切,因此,开发这类视频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建立表象。新课讲授 热带雨林 【展示图片】 我国地域辽阔,分布有多种植被类型。请同学们在导学案的中国植被区划分图中,找到热带雨林区。 【阅读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中国植被区划分图中,找到热带雨林区。 地图是重要的地理教学资源之一,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感知被感知的对象,首先是热带雨林植被景观。认识我国的植被景观分布,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播放视频】 《海南五指山》(https://b23.tv/1LPH0M) 【提问】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视频,分别从气候特征、植被种类、颜色等方面归纳热带雨林景观的特点。 1,首先,请同学们回顾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什么呢? 2,其次,从视频中可以发现,海南的植被类型怎么样呀,是丰富还是缺乏呢? 3,最后,从视频和教材的图片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植被是什么颜色的? 【回答问题】 1,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因此植被种类多样,全年茂盛生长,呈现深绿色,有很多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还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2,视频中可以发现,海南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 3,热带雨林植被的深绿色的。 设置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感知被感知的对象,帮助学生加深对热带雨林景观的认识。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播放视频】 《湖南风光》(https://b23.tv/GWHdik) 《秋》(https://b23.tv/Xs7hJw) 【提问】 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中找到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地区,结合视频和教材,分别从气候特征、植被种类、颜色等方面归纳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景观的特点,并找出其与热带雨林的不同。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稍等请同学起来回答。请组长做好记录,课后将记录表交给老师。(记录表见附件1)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为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板根和茎花现象较少。 在秋季最容易分辨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因为它们在其他季节都是绿色的,而且叶子都是又宽又大的,而秋天时,落叶阔叶林的叶子会变黄,常绿阔叶林的叶子不会变黄。 再现地理事实,发展学生的记忆和想象能力。 按照分析热带雨林特点的步骤,分析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学会分析植被景观特点的方法和步骤。 迁移运用,通过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区别,辨别两种植被景观,深化对这两种植被景观的认识。【点评学生的回答】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适当鼓励和纠正。 【提问】 我们在哪个季节最容易分辨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什么呢?温带 荒漠 热带 荒漠 温带 草原 热带 草原 【播放视频】 《内蒙古的草原和沙漠》(https://b23.tv/VqjwEo) 《狮子王》片段 【提问】 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中找到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的分布地区,由于我国没有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植被类型的分布,因此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教材,分别从气候特征、植被种类、颜色等方面归纳温带沙漠、温带草原、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景观的特点,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稍等请同学起来回答。请组长做好记录,课后将记录表交给老师。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热带草原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荒漠的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 根据分析植被景观特色的步骤,进一步分析荒漠和草原植被景观的特点,重复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实。识别植被景观 【提问】 回到课堂最开始的问题,纪录片《动物世界》中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第四步:解决问题) 【回答问题】 荒漠 草原 重复训练,并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识别植被的方法。植被的概念 【提问】 上面我们分析的是常见的植被景观,那么同学们,咱们学校门口的那棵树是什么植被呢?(第五步:迁移运用) 【回答问题】 落叶阔叶林 因为它的叶片很大,并且秋天会落叶,春天又重新发芽生长。 植被的概念属于概念教学内容,首先要呈现变式,建立表象。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校门口的一棵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用它来建立表象,结合刚刚学过的植被类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提问】 非常好,它属于落叶阔叶树种,但它是树林吗?一棵树就是树林吗? 【回答问题】 不是 提出观察与比较,比较一棵树与大面积的植被景观,发现植被景观的特点。【提问】 刚才我们所分析的都是大尺度上的森林、草原、荒漠,是常年稳定存在,并有一定面积的。一棵树是不能够被成为植被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植被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植被的概念。 【回答问题】 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抓住概念关键特征,理解概念,归纳总结概念。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讲授】 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提问】 那么,咱们校园里的植被属于天然植被还是人工植被呢?刚才视频里播放的属于天然植被还是人工植被呢? 【回答问题】 视频里的是天然植被 校园里的是人工植被 迁移运用,运用概念,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植被类型,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提问】 非常好,我们为什么要在校园里种植这么多的植被呢? 【讲授】 除了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植被对环境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节课继续讨论。 【回答问题】 因为好看,而且可以净化空气 迁移运用,运用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植被景观的特点(区域认知),学会了如何分别不同的植被景观(综合思维),以及植被的概念,和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区别(人地协调观)。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利用“形色”、“花伴侣”手机App,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内对树木进行调查,并完成教材83页上的表格,并预习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节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