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植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植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表格版)

资源简介

5.1植被第二课时
一、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为“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1.地理教材基本结构分析
(1)教材整体结构分析
植被这条内容要求中,植被的类型涉及高中化学中“植物”等章节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知识做适当的复习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要点到为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化学课”或“物理课”。
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与大气”、“水圈与水循环”、“地貌的观察”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认图识图能力,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植被”这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视频、野外实践等方式,增加直观认识。
本节课对植被的认识,是学习《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只有对植被类型和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了基本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2)教材单元结构分析
地理课程改革要求“一标多本”,即地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但教材不是。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因此,对不同版本教材中,该教学内容所处的单元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该教学内容在地理一中所处的位置,建立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笔者分别对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在章节进行结构分析,得到图1、图2、图3和图4。
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植被》这一章节的安排有较大区别,但其共同点是将该章节安排在了“海水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后面、“土壤”这一教学内容的前面。说明植被的学习与土壤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有共同之处。
(3)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植被的知识结构安排有较大差异,但其共同点是包括植被的概念(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典型植被的分布、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等方面(见图5)。
图5 《植被》知识结构
《植被》这一章节主要包括主要植被和环境与植被的关系两大知识内容。主要植被包括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的概念、森林、草原和荒漠。森林包括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草原包括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荒漠包括温带荒漠和热带荒漠。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和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防风固沙、减轻灾害等方面。
按照认知层次,地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大类。本节课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等感性知识,以及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理性知识。
其中,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地理景观和分布属于地理事实性知识,这类知识内容的开发策略为:第一,开发课程资源作为学生获得地理事实的感知对象;第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感知被感知的对象;第三,在现或联想地理事实;第四,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事实。
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概念等地理概念类知识内容,其教学内容设计策略为:第一,呈现变式,建立表象;第二,提出观察与比较问题;第三,分析综合,抽象关键特征,作出观察与比较结论;第四,归纳总结概念;第五,迁移运用。
气候、土壤、地形等对植被的影响等地理规律知识内容,其教学内容设计策略为:第一,开发课程资源,建立高质量的表象;第二,复习地理概念性知识,归纳总结地理特征;第三,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第四,抽象和概括,做出判断表述。
除了以上地理知识,本节课还应该设计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这属于技能性地理知识,其教学内容设计策略为:第一,示范技能;第二,为学生安排提示性训练;第三,为学生安排整套的技能性训练;第四,进一步适当联系。
(4)教材能力结构分析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学习热带雨林等地理景观,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下,植被的分布有何异同,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习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从多个方面分析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通过学习植被对环境的作用,进而了解植被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人地协调观素养;通过校园树木观察,和搜集资料,了解不同环境中植被的分布异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图6 知识能力素养形成路径
2.地理教材与目标关系分析
(1)地理核心素养关系的整合分析
本节课中,认识不同温度带的植被类型有何差异,可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从多个方面考虑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培养综合思维素养;植被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植被的这一特点,可以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认识校园植物、家乡植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2)重难点的处理分析
《地理1》内容要求1.10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第一,通过视频和图片,识别主要植被。第二,说明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第三,说明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是教材与学生之间表现出的较为突出的矛盾。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是较为大尺度的,需要长时间的作用才会体现出来,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知识是:说明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开发分析
地理教材是最直接的地理教学资源,但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并遵循目标性、真实性、辅助性、相关性、适应性、探究性和联系性等原则。《植被》这节课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用好教科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相关学科的资源以及视频资源等。
用好教科书是指,为学生安排考察校园植物的考察活动,以及将分析红树林的环境适应性这一活动,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等。在学习完植被的类型和特点之后,布置考察校园植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看世界,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和地理实践力。教材中的案例开发具有其科学性和典型性,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主案例,因此将其安排为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是指,以校园植物为例,学习植被的概念,辨别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教材中对这一知识的讲解,是简单的两句话,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相关学科的资源是指,在学习植被的释氧固碳、涵养水源等作用时,要联系生物学科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学校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时,要联系生物学科中,植物生长的规律受气温、光照的影响很大等知识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教科书中的植被景观都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的,教师要积极开发更加直观的视频资源,如《动物世界》、相关城市宣传片等,为学生建立更加立体的表象。
四、学情分析
1.起点水平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大气、海水、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初中生物学习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因此学生对植被“固碳释氧”这一作用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被的垂直分层、涵养水源的作用较为陌生。植被景观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有着直接联系,初中地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等知识点。
2.生活经验
武汉位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学生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常绿阔叶林的景观有着直接的认识,但对于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植被类型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感受。
3.学习动机
华师一附中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好,学习动机也比较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讲清楚、将透彻,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4.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一般处于15、16岁,她们的思维已经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但在思维中,具体形象思维成分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逻辑思维还不能离开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生活在武汉的学生,缺乏对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景观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较为缺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形象思维,又要有意识的培养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植被和环境的关系。
5.学习风格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习任务繁重等原因,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穿插以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们也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植被这一节课涉及大量的分析内容。因此,本节课可以一改往常的教学风格,以讨论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认识不同植被景观的特点,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6.差异性分析
不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快慢程度、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小组合作中,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领导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让较为细心的同学负责记录数据等。
五、课时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因此,共安排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植被的概念”、“不同植被景观的分布”(地理事实性知识教学内容、概念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技能教学内容、规律教学内容)。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植被景观(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说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区别,能够分辨校园的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综合思维) 学生能够说出种植人工植被的原因(人地协调观) 学生能够设计校园植被考察,并记录植被生长情况和周围环境状况(地理实践力)
第二课时 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说出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综合思维) 学生能够说出破坏植被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第一课时 1.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植被景观 2.学生能够说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区别 3.学生能够说出种植人工植被的原因 学生能够说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区别
第二课时 1.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说出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说出破坏植被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说出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八、教学方法
第二课时(案例教学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复习植被的类型 【讲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被的类型,有森林、草原和荒漠。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具体有哪些植被类型,并且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吗? 【回答问题】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因此植被种类多样,全年茂盛生长,呈现深绿色,有很多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还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热带草原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荒漠的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 植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属于地理规律,这类教学内容设计策略要首先恢复建立所需的地理概念性知识,即植被的概念和类型,归纳总结地理特征。
新课讲授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展示地图】 这是全球植被类型分布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颜色的图例代表不同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类型。从图中可以发现,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也就是热带雨林气候带。 【提问】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的分布地区,对比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找到异同。 【读图】 在教师的带领下读图,并学会读图的方法 认识地图属于智力性技能,首先要教给学生顺利完成地理活动的步骤和程序的知识。教师示范技能,是智力性技能讲解的第一步。 为学生安排简化的练习,是是智力性技能讲解的第二步。
【提问】 非常好,从大家找到的地区来看,可以发现,植被种类越多的地区,它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有什么特点呢? 【讲授】 非常好,这就是气候的植被的影响。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被影响最大的就是气候。不同的热量、降水及组合状况,决定了植物种类和植被特征。这也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且热带雨林中,往往存在植被的垂直分层现象。 【回答问题】 植被越茂密的地区,气温越高、降水越充沛。 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过程,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即降水越多、热量越高,越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最终抽象概括,并做出判断。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讲授】 其实,不止是热带雨林中存在植被的垂直分层现象,高大的山脉也会出现植被的垂直分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曾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提问】 这是由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哪个因素导致的呢? 【回答问题】 是地形的因素导致的。海拔越高,光照越充足,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进一步训练,先呈现事实,再让学生分析,得出规律。
土壤对植被的影响 【讲授】 除了气候和地形,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提问】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出茶叶种植的条件有哪些? 【查阅资料】 茶叶需要在酸性土壤中种植,且最好的利于排水的山坡上。 进一步训练,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展示材料】(第一步:呈现案例) 案例1: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内蒙古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生态效益,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由1979年的1295万亩增加到9721万亩,森林面积由1979年的2.34亿亩增加到3.79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13.23%增加到21.03%,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已由7175吨下降到3229吨。张家口市土壤侵蚀模数已由过去的5900吨下降到1550吨,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由899吨减少到235吨,潘家口和密云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20%和60%。辽宁省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50多万亩,土壤侵蚀模数已由4500—5000吨下降到1500—2191吨。 【提问】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发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有哪些呢?(第二步:分析案例) 【讲解】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抵御风沙的作用。 【阅读材料】 开发课程资源,建立高质量的地理表象。从材料中提取有利信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和地理实践力。
【展示材料】 案例2: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受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上世纪70年代起,这里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同时还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本地区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加剧该地区贫困程度,同时还严重影响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提问】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为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出谋划策,并说明理由。(第三步:迁移运用) 【回答问题】 在三江源地区植树种林,保护植被。因为植被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抵御风沙等作用。 案例教学法要有主案例和拓展案例,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到真实问题的决策中去,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
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思维),知道了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都对植被有着重要影响,反过来,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历史事实证明,过度砍伐、破坏植被的行为,最终会对人类造成反噬,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多植树,热爱我们的家园(人地协调观)。 教师最后对本堂课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并结合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完成教材上的活动题。 这一课堂练习为教材中的活动题,对植被类型对学习进行迁移运用,及时训练。
十、板书设计
板书属于传统地理教学媒体“三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与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很好的结合起来,呈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以及本节课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中使用的现代地理教学媒体主要是PPT和视频。教师在视频的选择上,要进行加工,从长视频中截取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片段,以保证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图8 《植被》教学媒体选择流程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先板书“分类”,学生在课本上找到主要植被类型,教师将其分别写在黑板上,这一步骤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不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再板书“概念”,充分感知之后,总结植被的概念是什么;最后板书 “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这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区分的两个概念,学习为什么校园里要种植人工植被,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先板书“气候”,气候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球气候类型分布与全球植被类型分布的对应关系上,通过读图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以及综合思维素养,“地形”和“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与此类似;再板书“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这些植被对环境的影响。这类知识主要是通过“三北”防护林的案例总结出来的,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素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图9 知识能力素养形成过程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