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简介

1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PPT、多媒体、视频资源、线上学习平台
教学难点
事物变化的状态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和过程
识,自觉投身国家建设,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公共参与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重道远,要增强主人翁精神和公共参与意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能够认识到全面
炼意志,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健全人格
展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积极应对挫折、把握机遇,在生活实践中磨
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
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法治意识
历史进程,理解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增
(第 5 课)
了解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
教学目标
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人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的新跨越;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用
职业精神
苦干,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不断实现职业发展
领会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明确从事职业既要脚踏实地、埋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身
政治认同
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坚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的观点,理解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不
困惑。
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待提升。
神。
够明确,存在一定
种相对抽象和复杂的问题
运用能力还有
探究的钻研精
业、职业规划还不
实质和事物变化的状态这
类归纳和迁移
任务缺乏深入
展前景和自身的学
有所掌握,但对于发展的
所学知识的分
务,但对课前
部分学生对专业发
测,学生对发展的普遍性
选信息,但对
成课前驱动任
神和合作意识;但
学情分析
2.通过课前预习检
技术搜集和筛
2.能够完
表达能力、团队精
学习兴趣还不高。
用现代化信息
习方法。
以及良好的沟通与
系还体会不深,对哲学的
通过自学、利
掌握良好的学
息技术应用能力,
知,但对哲学与人生的关
学习能力,能
硬背,还没有
定的专业素养和信
学习,对哲学有了初步认
认知、思考和
生习惯于死记
级学生,已具备一
1.学生经过唯物论的
具备一定
1.多数学
作为中职二年
知识基础
认知能力
学习特点
专业特性
性、发展的实质和事物变化的状态。
内容分析
世界观角度,阐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发展的普遍
本部分是第二单元第 5 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题的内容,侧重从
教材选用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2 课时
第5课第一框教案
2
的进展历程有什么共同之处?
从哲学上看,生命的进化过程和我国航天事业
【提出问题】
这种技术成就还在继续发展,发展是永恒的。
展,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并且
2.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实现里程碑式的探索和进
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发展过程。
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
1.地球生命演化的过程说明,整个自然界经历
【教师解析】
心素养。
太空漫步→探月工程→中国天宫空间站。
育政治认同核
(25 分钟)
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载人航天→
爱国情怀,培
明发展
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历程:
的成就,厚植
创境激趣
频资料,结合教材第 37页“阅读与思考”第二段内
国家航天事业
2.展示有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图片或视
助于学生感受
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同时,有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的。
物→人类。
展的。
都是不断发展
源和演化的条件→化学进化→生物学进化→哺乳动
类社会是发
界、人类社会
地球诞生→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形成生命起
(2)人
生体会自然
地球生命演化:
的。
讲解,帮助学
过程。
然界是发展
料阅读和教师
37 页“阅读与思考”第一段内容,了解生命的进化
(1)自
资料展示、材
的普遍性
1.播放视频《地球生命进化史》,结合教材第
的影像和图片
1. 发展
【情境创设】
通过生动
课要学习的内容。
物呢?哲学上所说的发展指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
人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世界上的其他事
【设疑引思】
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去看人和事。
典故说明,人和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不
开始经常读书学习,有了更高的才干和谋略。这个
(5分钟)
吕蒙虽然军中事务繁忙,但在孙权的劝说下,
亮主题
【教师解析】
典故导入
(该故事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惊讶。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展的
书,后来他的学识和见解让原本轻视他的鲁肃大感
界是永恒发
课。
东汉末年,江东大将吕蒙经孙权教诲,发奋读
一、世
兴趣,导入新
日”的历史故事。
展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展示导语部分中“士别三
故,引入发
的历史故事,
讲述典
【新课导入】
结合生动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
课中实施
(2)搜集一句关于发展的古诗或者古训,了解并能讲出其含义。
(1)查找导语部分“士别三日”的历史故事,思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2.布置课前驱动任务(线上学习平台):
1.搜集案例、图片、视频,制作PPT。
课前准备
教学实施过程
3
用的认识不断发展,也体现了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建设法治中国,我们对法治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作
体系的初步形成,到不断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法治建设 70 多年的历程,从创建,到法律
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进一步能预防病毒、利用病毒,说明了人类对病毒
从不知道病毒的存在到知道,到看见病毒,到
【教师解析】
设的过程共同说明了什么?
从哲学上看,人类对病毒的认识和我国法治建
标。
学生思考:
心素养培育目
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成法治意识核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
同时,达
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的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创建→以宪法为基础的社
深、不断发展
历的五个阶段:
是一个由浅入
案例二:展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法治建设经
现了人的认识
→预防病毒、利用病毒、不断破译“病毒密码”。
活、生动地体
一次看见病毒→借助多学科技术不断深入了解病毒
程的案例,鲜
第一次认识到病毒的存在→借助电子显微镜第
治建设历史进
化发展的过程。
色社会主义法
关链接”的内容,了解人类对病毒的认识是不断深
展的。
过程和中国特
的认识是发
案例一:展示相关图片,结合教材第 38页“相
对病毒的认识
(3)人
【案例探究】
采用人类
方面的不断发展。
二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
一是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两个维度:
【教师总结】
素养。
不断发展的。
政治认同核心
种社会形态内部,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是
优越性,培育
飞跃和发展,体现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又说明了一
会主义制度的
西藏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
受中国特色社
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有助于学生感
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创
同时,也
放,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西藏社会实现了
展的。
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万农奴得到彻底解
社会是不断发
是农奴主“会移动的财产”。1951 年,西藏和平解
学生理解人类
统治之下,占人口 95%以上的百万农奴和奴隶,只
发展,有助于
历史上,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各方面的变化
【教师解析】
现了社会内部
想想西藏的发展变化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的演变,又体
学生思考:
人类社会形态
解西藏的历史性飞跃和跨越式发展。
度。
展,既体现了
现为两个维
等资料,结合教材第 38页“相关链接”的内容,了
人类社会的发
展示体现西藏解放前后社会状况的图片、视频
会的发展体
展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
【情境创设】
西藏的发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社会都是发展的,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自然界和
【教师总结】
4
“伪科技”产
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技幌子的
2.袁世凯恢复封建帝制——旧事物——违背历
认清一些打着
进步的必然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定标准,尤其
1.新能源车的出现——新事物——反映了社会
与旧事物的判
志。
生理解新事物
链接”的内容,明确区分、判定新旧事物的根本标
的标准。
读材料,使学
断新旧事物
列举不同类型的事物,结合教材第 39页“相关
具体事例和阅
(2)判
【举例说明】
通过分析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突出重点】
性,不是所有的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的。
展揭示的是运动变化中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
前进上升的变化。因此,发展属于运动变化,但发
袁世凯称帝是倒退下降的变化,新中国成立是
【教师解析】
都是发展吗?
动、变化都是发展吗?如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
我们在第 3 课学习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
【反思拓展】
向灭亡。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
(20 分钟)
大发展前途。
悟发展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
讲解释义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取代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
三段诗句共同蕴含的哲学道理是:新事物必然
【教师总结】
文现象。它们都体现出一种新旧的更替。
“新人”必然替代“旧人”的人才辈出的社会与人
在黎明升起、春天从旧冬萌生的时间推移,以及
叶”,“前波”退让给“后波”的自然更替,旭日
三段诗句分别描述了“新叶”催换着“旧
自信。
【教师解析】
增强学生文化
2.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的诗句?
统文化教育,
1.这些古诗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行中华优秀传
学生思考:
同时,进
——赵翼
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思考发展的实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质。
趣,引导学生
——王湾
及发展的实
发学生学习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物的含义以
问题情境,激
——刘禹锡
事物、旧事
有文化韵味的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新
诗句,创设带
学生朗读诗句:
的实质
生动形象的古
2. 发展
【读诗解意】
通过选取
此,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性。
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因
发展具有普遍
师生共同梳理第一目的三层意思:自然界是发
总结
和梳理,明确
第一目
【知识小结】
通过总结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教师总结】
5
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在事物发展的具体阶
方向和总趋势而言的,不是指各个具体阶段的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这是就事物的总体
【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
党日益强大,并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在全面建成
难曲折和流血牺牲。经过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
养培育目标。
就,但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很多的艰
治认同核心素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
教育,达成政
【教师解析】
学生进行党史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折的;同时对
1.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曲折?
的,过程是曲
史》:
的方向是前进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100 秒回顾百年党
理解事物发展
原来更好?
助学生进一步
事物都是发展的,是不是意味着事物永远都比
百年历史,帮
【反思拓展】
通过党的
过程。
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
不完善的地方,而旧事物此时还比较强大,总是极
(10 分钟)
在新事物刚出现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
析发展
【教师总结】
议题探究
启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标。
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火车最后远远超越了马车,开
素养培育目
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随着社会经济的
健全人格核心
于弱势,并遭到了嘲笑和打击。但是,新事物具有
成职业精神、
不完善”,因此当马车和火车赛跑的时候,火车处
自信,从而达
火车作为新事物,在初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
学生树立专业
【教师解析】
煌成就,帮助
什么样的过程?
高铁事业的辉
国高铁稳居世界第一,人类铁路运输的发展经历了
业,通过中国
从哲学上看,从火车没有马车快,到如今的中
铁相关的专
学生思考:
性的统一。
校有很多与高
进性和曲折
营,运营里程已达到4.2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
程”。中职学
过程,是前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高铁时速 350 千米商业运
式前进的过
而火车却飞速前进。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更是取得
浪式前进的
式上升、波浪
案例二:今天,马车仍然按原速转动着轮子,
式上升、波
物发展是螺旋
有人驾着马车和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
发展是螺旋
初步感悟“事
事物的
案例一:1814 年,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
料,引导学生
链接”的内容,了解人类铁路运输的发展历程。
程:
事的情境材
物发展的过
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结合教材第 40页“相关
和火车赛跑故
(3)事
【案例探究】
通过马车
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名称和旗号等表面形式作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
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事物的
人生问题。
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以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
力,正确对待
【教师总结】
哲学道理的能
从事物的名称、旗号上判断新旧事物。
生活经验理解
4.电脑算命、量子养生衣——旧事物——不能
提高学生结合
的强弱判断新旧事物。
实质;同时,
表全国 50 多名党员——新事物——不能以一时力量
确把握发展的
3.1921 年,中共一大召开,到会代表 13 名,代
品或骗局,准
6
挖井人就能如愿以偿了。
有的土坑离水面已经近在咫尺,只要再坚持一下,
去。而图中土层下面,清澈的水在静静流淌,尤其
论基础。
的几个坑之后,留下一句“这里没水”,便扬长而
踏实地奠定理
有一个人想要挖一口井,可是在挖了深浅不一
结果。
好人生路要脚
情境二:挖井。
量变的必然
为学生明确走
发生了质变。
备,质变是
的辩证关系,
的必要准
质变:达到 100℃后,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即
解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质变
100℃。
学生体会和理
辩证关系:
量变:水的温度经过加热,慢慢从 0℃到
活情境,帮助
情境一: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变与质变的
学生熟悉的生
(2)量
【情境创设】
通过创设
能向坏的方向变化。
2.事物的量变既可能是向好的方向变化,也可
变化。
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
的变动,是一种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
式。
1.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或形
(17 分钟)
四句古语诗句共同体现了事物的量变与质变。
践哲理
【教师总结】
断积累,能够穿透坚石。
思辨导行
——柔软的绳子可以锯断树木,小小的水滴不
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千里长堤可因小小的蚂蚁洞而毁于一旦。
3.千里之堤,溃于蝼蚁。
海。
那么远;没有小河流的汇聚,就形成不了大江大
——没有一小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
江海。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脚下。
高台,兴起于一筐筐泥土;千里远的路程,起步于
升文化自信。
——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
文化教育,提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华优秀传统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变;同时进行
【教师解析】
中的量变和质
上述古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体会事物发展
阅读教材第 40页“阅读与思考”,回答问题:
含义。
导学生思考和
【情境创设】
变与质变的
学习兴趣,引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呈现出什么状态呢?
(1)量
句,激发学生
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这种代替需要一个
变化的状态
易懂的古语诗
3. 事物
【问题设置】
通过通俗
心,热情支持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对新事物的发展抱有充分的信
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
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
停滞和倒退是暂时的,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任
段或者某一步上,会存在停滞甚至是倒退,但这种
7
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教学资源来看,选用的案例和设置的问题注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收到
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易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
2.从教学方法来看,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和情境创设等方法,重视引导,使抽
兴趣;
1.从学生特点来看,课前搜集足够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成功之处: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3.事物变化的状态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板书设计
2.发展的实质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己健康成长。
积累,促进自
方向进行量的
反思,向好的
进步,要善于
一个人要发展
(3分钟)
和生活,体会
任务
指导日常学习
布置拓展
题,并运用于
事物发展的问
与不足)。
步体会和感悟
(包括进步
身情况,进一
方面的变化
进。
导学生结合自
结自己在各
理总结自己在各方面的变化,思考如何进一步改
思导行”,指
梳理总
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表格的填写,梳
通过“启
全过程。
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的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
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
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
【教师总结】
就不会引起质的飞跃。
2.《挖井》说明量的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程度,
定程度。
的变化,由液态变成气态,这是量的积累达到了一
1.水的温度达到 100℃,就会引起水的物理形式
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解析】
应该怎么做?
避免出现故事中的结果,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挖井》的故事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为了
1.水由液态到气态是如何发生的?
学生思考:
8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需在课后多加练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持续性的工作,对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哲学解
不足之处:
认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归纳,提高知识学习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既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也关注学生的情感
4.从教学理念来看,努力尝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