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学科 政治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时教学设计1
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居于“五个必由之路”的首位。本课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
2.教学内容分析
【宏观】本框题处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必修三讲述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以及三者的有机统一,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所以本框题所在单元为本册教材的逻辑起点。 【中观】本框题处于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共有三课的内容,三课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内容。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第三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回答了党如何坚持领导的问题,这三课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本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本课包含两框内容,分别是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和第二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微观】本框题是第一课的第一框。本框包含三目内容,第一目从近代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分析。第二目进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从而推出第三目内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本框内容与上学期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联系密切。通过学习本框知识学习,可使学生升华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加深对党的真挚情感和政治认同的学科素养。 本课知识结构图:
3.教学目标确定
课程标准: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阐述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通过搜集史料并参与情景剧展演,进行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落实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 3.通过搜集资料和观看视频,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参与“三行情书”活动,致敬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党的二十大。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情感升华。达成政治认同素养,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教学难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播放视频《这百年中国怎样走来》 问题:百年前,落后就要挨打;百年后,国富民强,幸福美满。在这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使命分别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会取得? 板书: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学生活动1 1.观看视频; 2.认真思考、结果所知,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导入设计紧紧抓住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这百年中国怎样走来》视频播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整体感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好,体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进行探究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环节二:自主学习教师活动2 展示本单元知识框架,梳理本单元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阐述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通过搜集史料并参与情景剧展演,进行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落实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 3.通过搜集资料和观看视频,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参与“三行情书”活动,致敬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党的二十大。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情感升华。达成政治认同素养,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学习任务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什么?(重点) 2.形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表达“对党忠诚、敬党真诚、爱党深情”的理想信念。(难点)学生活动2 1.梳理本单元知识框架,知道本课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及本课与前后课程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2.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教材知识,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圈点勾画,完成导学单中自学检测。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单元知识框架的梳理,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依据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明析本课知识,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环节三:自主探究教师活动3 播放视频《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 1.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思考并回答问题: 2.提问,点评,总结。 问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2.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要肩负起怎样的历史使命? 总结:近代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2)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3.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板书: 1.基本国情 2.主要矛盾 3.历史任务学生活动3 1.观看视频 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1:屈辱的、被压迫的、饥寒交迫、穷困潦倒 生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生3: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活动意图说明: 1.学生观看视频,切实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中国、生在和平发展的时代是何其幸福,描述出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达成学习目标1,提升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环节四:合作探究教师活动4 编制剧本,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剧展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回答问题。 问题: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们对时代的声音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回应? 教师总结: (1)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时代之音。 (2)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前途、出路和希望上,各种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3)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板书: 1.三种建国方案 2.共产党的成立 (1)社会条件 (2)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学生活动4 1.学生进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的情景剧展演。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每组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进行总结发言。)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情景剧展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是唯一正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达成学习目标2,提升公共参与意识、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环节五:交流展示教师活动5 任务1:播放视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说说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 任务2:组织“三行情书”活动,致敬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党的二十大。学生活动5 1.观看视频,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 参与“三行情书”活动,完成任务后,每小组选派 1 名同学作为发言代表,诵读本组创作的“三行情书”,最后由班级同学投票选出你心中最美的“三行情书”。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情境探究和“三行情书”活动,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情感升华。 (达成学习目标3,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环节六:达标检测教师活动6 基础巩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共3个小题) 1.(对应目标1、2)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是封建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人民起义和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是中国要求追上世界资本主义的步伐、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这表明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③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④彻底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对应目标1)一百八十多年前,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烈的近代史诗。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有(  ) ①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②清王朝内部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对外闭关锁国 ③西方一些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④中国农民阶级缺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C 2.B 能力拓展习题: 二、综合分析(对应目标1、2、3)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恪守初心和使命,并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初心和使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初心和使命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参考答案: ①历经28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历史经验。 ③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④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学生活动6 完成基础巩固习题,并进行自主订正和组内探究。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拓展习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基础巩固习题、能力拓展习题和课后实践创新活动等多样化的分层检测习题和拓展作业,体现分层教学,多方面提高学习效率,落实学生学科素养。环节七:课堂小结教师活动7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增强中国的底气、志气、骨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生在和平发展的中国,我们何其幸运!生在和平发展的时代,我们何其幸福!以吾辈之青春,守卫盛世之繁华。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为中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本课思维导图。学生活动7 1.展望未来,畅抒己见。 2.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绘制并展示思维导图。活动意图说明:与课堂导入前后呼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回扣本课主题。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坚信党的领导。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点: (1)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这百年中国怎样走来》视频播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整体感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进行探究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借助视频《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进行近代和现代生活的对比,让同学切身感受生活于当今时代,生于华夏的幸福感,落实学习目标; (3)指导学生进行剧本改编,情景剧展演,既增强了课堂趣味性,也能在活动中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落实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 (4)运用《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视频播放并进行“三行情书”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不足: (1)学生情景剧表演占用时间较多,本课内容知识拓展较少; (2)课堂时间不足,检测没能做完; (3)个别学生过多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活动中,知识性学习欠佳。 改进: (1)针对情景剧表演等活动,提前安排明确,课堂表演更精准,少费时; (2)注意课堂教学各环节时间把控,注重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利用思维导学,提升教学质量; (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进行对应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