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15 诫子书诸葛亮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学习 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2.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熟读成诵。(重点)3.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论述的观点 。(重点)4.体会诸葛亮的教子情感,从文中学习作者的为人之道和治学之道,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核心素养)解 题本文选自( )。诫,(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 )。书,( )。题目的意思是( )。题目表明( )是诸葛亮对儿子的( )。《诸葛亮集》告诫、劝勉儿子诸葛瞻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文章的内容谆谆教诲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其早年隐居隆中,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他提出联吴抗曹、统一全国的建议,后经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一生志立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主要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西晋陈寿(四川南充人)的《三国志》中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背 景 链 接本文选自《诸葛亮集》。《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为了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篇《诫子书》, 殷殷教诲中蕴含着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后来这封家书成为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不仅是一代历史伟人,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他在信中对修养之道和为学之道的论述,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些论述,特别是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文体知识简介·古代的“书”“书”在古代指的是书信。古人所写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鸿雁传书”传的就是“信”而不是我们今天的“书”。“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它可以写私人之间的事,也可以写景,抒情,还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源于书信。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夫 淫慢 遂成 险躁fúyínsuìzào2.多音字夫万夫不当之勇( )夫君子之行 ( )fūfú遂半身不遂( )遂心如意( )suísuì课文朗读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 子 书1.在欣赏书法的同时集体朗读课文《诫子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时应注意文章的断句。课文朗读疏通文意夫 君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 俭 以 养 德。非 淡泊 无 以 明志,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品德高尚的人操守、行为的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连词,表示前者是后者的目的修养身心品德高尚人的操守品德,节俭用来培养品德 以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确坚定,志向不淡泊自守就不能明确志向。非 宁静 无以致 远。夫学须 静 也, 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远大目标达到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学习静心专一增长才干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增长才干必须学习,无义形容词作动词增长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才干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非志 无以成学。 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 性。年 与 时 驰,立志完成学业学有所成懈怠放纵轻薄浮躁 就不能 修养 性情。轻薄浮躁就修养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年纪时光疾行,迅速逝去年纪随同 时光而急速逝去,就振奋精神性情随同素材风暴:http://www./PPT模板:http://ppt./AE视频:http://ae./PSD素材:http://www./html/psd/矢量素材:http://www./html/vector/Flash素材:http://www./html/flash/图片素材:http://www./html/photo/PS插件:http://www./html/pschajian/意与日 去, 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 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意志岁月于是丧失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大多数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哀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困守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只能)悲哀地困守在偏僻简陋的房屋里,将要;又; 怎么来得及(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于是变成凋落衰残,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必须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失,于是变成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译文:写作背景: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喻能任大事的人)耳。”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诸葛亮在写这封家书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其写此信时亦是重病在身。他对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牵挂在心,担心儿子聪慧可爱,在“修身”、“成学”不足的情况下过早“有成”(因为是“官二代”,所以能够轻松“有成”),不能担当重任,于是他就写下了这封家书。在朗读时,应体会诸葛亮作为父亲,在教诲、劝诫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揣摩朗读时应读出的语气。要读出担忧的语气,读出父亲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无奈。要读出劝诫的语气,读出父亲的经验与智慧。要读出期望的语气,读出殷殷教诲中的深沉的期盼。朗读情感把握朗读情感把握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诸葛亮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的情感,揣摩朗读的语气,读出劝诫中的教诲、担忧和期盼。合作探究1.文章题目《诫子书》的含义是什么?2.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想一想,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教诲与劝勉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的期望(用意)又是什么?在这封家书中,作者的教诲和劝勉主要包括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期望儿子要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明志成学,要珍惜时光,以免老而无用,不能接世。3.这封家书中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论述,重点在修身。因此,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在文中是顺带提及,因此,其主要观点是“静以修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父亲教诲和劝勉儿子的家书合作探究4.“静”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怎样理解文中的“静”?“静”是文中的一个核心词语。文中的“淡泊”也是“宁静”的意思。作者在家书中反复强调“静”的作用,无论是“修身”、治学、还是“明志”、“致远”,都离不开一个“静”字。“静”是修身养德,成为君子的途径,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修身养性;“静”是“明志”、“致远”和学习的前提,只有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明确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只有屏除各种杂念和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合作探究5. 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并不矛盾。“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合作探究6.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7.在诸葛亮的这封家信中,作者认为要实现“就学”成才,需要哪些条件?在信中,作者认为要“就学”成才需要具有以下三个条件:① 要淡泊、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 要明志:非志无以成学。③ 要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淡泊,明志,惜时。交流互动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答案示例一:我喜欢的句子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它告诉我们,时光飞逝,我们的意志、精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因此,我们要珍惜时光,不然到老之时,仍然一事无成,一无所有,这时候才去悲叹岁月,又哪里还来得及!答案示例二:我喜欢的句子是“非志无以成学”。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干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下志向,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人无志向,人生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此类问题常用的答题格式:我喜欢的句子是……它告诉我们……课文背诵4.反复朗读课文,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诫子书 诸葛亮》文言知识积累1. 古今异义行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走、行为、行动。如“夫君子之行”。如“千里之行”。宁静古义:内心安静。今义:指环境安静。如“非宁静无以致远”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去古义:离开、消失。今义:往、到。如“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意与日去”。文言知识积累1. 古今异义日古义:日子,岁月。今义:太阳穷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慢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如“意与日去”。如“悲守穷庐”。如“淫慢则不能励精” 。文言知识积累2.一词多义以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以:表目的的介词,用。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成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成:成就。成:成为。学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学:动词,学习。学:名词,学业。文言知识积累3.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动用,增长。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4. 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5.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诫子书修身治学惜时正面反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对比论证正面反面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对比论证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观 点修身养德明志成学珍惜时光作者的期望(主题):修身养德、明志致远、成学接(济)世。写作特色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本文围绕修身、为学、惜时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儿子的劝勉与期望,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分析了静与修身、明志、致远、为学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文章将“淫慢”、“险躁”的后果从反面与“宁静” 进行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修身、治学进行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3.句式骈散结合,语气徐疾有致。本文除第一句、最后四句外,其余构成六组骈句。骈句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这些骈句长短参差,交错使用。形式上散中有整、整中有散,语气上有轻有重、徐疾有致,不仅形式上富有美感,而且读来朗朗上口。课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①《诫子书》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题中“诫”的意思是 ,“书”的意思是 。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俗语有 。② 在《诫子书》中,有一句话富含哲理,它是作者一生的经历的总结,也包含着对作者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如今这句话常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孔明三国告诫、劝勉书信三顾茅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A课堂练习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夫君子之行( ) 险躁则不能治性( )悲守穷庐( ) 静以修身(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 )( ) 险躁则不能治性( )操守、品德轻薄寒酸,破旧内心宁静专一增长远大的目标振作懈怠修养4.辨析下面句中的一词多义。意与日去 ( )吾日三省吾身( )夫君子之行( )下车引之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静以修身( )以歌以咏志 ( ) 可以为师矣 ( )之日以助词,的时光代词,代元方每天用来介词,用介词,表目的介词,凭借课堂练习5.下面对《诫子书》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DD项表达的是作者希望儿子要珍惜时光,成就学业,否则将悔之晚矣。课堂练习6.下面对《诫子书》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是一个“静”字,就是要做到淡泊名利,内心宁静。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从反面角度进行阐述,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否则,老而无用,悔之晚矣。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表明“静”与“学”的辩证关系,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文中的名句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已经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座右铭。D项“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不符合人们选用座右铭的习惯。D课后练习搜集一些与诸葛亮有关的小故事、诗句、成语、俗语或歇后语。舌战群儒空城计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