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段 高中 学科 思想政治使用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教科书2020年7月第2版课题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型 新授课1.单元学习内容分析本章节共两部分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第一部分: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坚持用唯物史观的立场,科学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矛盾,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基本矛盾即由此带来的矛盾与阶级对立,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及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历史飞跃。 通过本章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和认知,为后续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生机奠定基础。和后续的内容形成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形成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形成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形成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2.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篇,围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主要阐释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解体向阶级社会演进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感悟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体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学习者分析学生初中历史课上,对本部分知识虽有所接触,但政治的脉络与历史不同,政治更侧重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带来的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脉络。刚一接触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有难度。必须要结合重要的考古发现、重大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精神,理性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4.学习目标确定1.明确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的特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关系的特点。 2.理解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不断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坚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3.理性看待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了解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代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5.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原始社会没有剥削的原因;私有制的确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的原因。 2.学习难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6.教学准备PPT7.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 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就要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初步认识支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懂得有关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知道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生趋势,从而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好基础。 认真听课 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思考从何而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新课讲授 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同学们可以从教材和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网络教师中了解原始社会的来龙去脉。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按课前预习要求,把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与生产关系特点展示给大家。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又是怎样的 教师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理想的“黄金时代” 请同学们接着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 如何看待第3 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三个观点 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讨论,先组内统一认识,然后选一个代表阐明观点。 观点一: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二: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观点三: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和生产关系特点中可以简单地归纳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概念。生产力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也经历了从适应到不适应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很长时间是适应极低的生产力状况的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这双小鞋是适合原始社会生产力这双小脚丫的,因而缓慢地推动着生产力发展。但到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了,原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就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了,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由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代替 学生活动一 史以明鉴,绘原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学生1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一词中这样描述原始社会:“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人类犹如呱呱坠地,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人了少儿时期)目前,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逾 2000处,涵盖距今210万年至1万年的各个时段。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从华南、西南到西北、东北均有大量发现,总计已达六七千处,而且还不断有新发现。可以看出,原始社会主要的生产工具就是石器,生产力水平极低。 第一组: 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特点。 学生 2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三个特点: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种生产关系是由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正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原始人才不得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难怪火地岛上的居民连受赠的一条被子也撕成一块块布片分给当地的每一个人。 学生3了,有人推荐其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考验了多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后来又禅让给禹。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平等的氏族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力的转移,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可见,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学生4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人口极其稀少,生产工具落后,氏族成员只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才能生存和发展。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因而氏族、部落的生产范围是狭小而闭塞的,氏族、部落的习俗、道德是狭溢的,仅限于本氏族、部落内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因此,我们认为,原始社会并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石器是原始社会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标志。从认识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出发,引出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而分析平等的氏族制度和私有制的出现,符合历史发展脉络,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新课讲授 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人类迈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我们如何认识奴隶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有同学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而奴隶社会又有剥削教师 又有压迫,惨无人道,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教师归纳总结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私有制、阶级和奴隶制国家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奴隶制生产关系和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进人了文明时代,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到了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和奴隶主的残暴统治都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障碍,这个社会又过时了,要被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所代替 学生1 我国浙江的良诸古城遗址 2019 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址位于杭州市,因附近有良渚镇而得名。良渚古城是“官殿一一内城一一外郭”三重结构宫殿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中心,出现了早期的国家,具有较为完整的外围水利系统。良渚古城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 5000 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为中国 5000 年文明史提供独特见证。良诸古城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奴隶社会,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工具较之原始社会有了改进,标志着奴隶社1000年。会生产力较之原始社会有了很大进步;原始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学生2动产品没有剩余,战俘往往被杀死,其至被吃掉,而奴隶社会把战俘役作奴隶,保护了劳动力也就保护了生产力,从而减少了对人类劳动力的破坏,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把大批奴隶集中起来可以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实行比原始社会更广泛的劳动协作,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比原始社会有了更大发展,创造了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许多古代奇观;生产的发展物资的丰富,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部分人有可能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使科学文化教育和艺术产生并发展起来,发明并应用文字,使人类摆脱蒙味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可以说,没有奴隶社会,就没有今天的文明。 论从史出,应该成为这节课的重要原则。战俘自古就有,在原始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奴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返”石器时代,感受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特点;我们“玉”见良渚文明,了解了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把握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特点,见证了奴隶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并感慨于中华5000年文明;我们通过比较和列举,认识了封建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认真听课、记笔记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8.板书设计(呈现板书内容,说明板书与教学进程的结合)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2008年9月15日,美国纽约雷曼兄弟,这家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 银行宣告破产,随着这张重量级多米诺骨牌的倒下,一场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蔓延全球。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当时的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公开说,他正在阅读《资本论》,这位在经济危机中焦头烂额、寝食不安的财政部长已然成为了马克思的“粉丝”。当时的法国总统也在读《资本论》。《资本论》销量飙升到了前一年的近三倍,甚至脱销了6个星期。为什么一场金融危机,会让大家重新捧起《资本论》呢?马克思是不是真的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预言了危机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哪些表现?它是怎样发生的?请同学们收集资料下节课展示10.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采用图片和视频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还需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