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草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草原
【文本解读】
《草原》是老舍于196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清新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文章思路严谨,结构精妙,主旨鲜明,文字优美,意蕴隽永,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歌颂了民族团结的情谊。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课文语言优美,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得具体可感。
课文插图对应第2自然段的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草原风情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目标】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读懂课文,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受民族团结的教育。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到 “蒙汉情深”的含义。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单元导语页,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师:“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这个单元我们将跟着作家的脚步,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领略文字的魅力。要注意,在阅读的时候,从文字中想开去,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发挥想象,把具体的部分写详细。
2.回顾作者;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还学习过老舍先生的哪些文章
预设:《猫》《母鸡》《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3.出示呼伦贝尔的任务地图,明确学习任务:
师: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辽阔的大草原,去深入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页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单元主题以及学习目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复习有关作者的知识,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风格、生平有大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笔下的文字特点以作品表达的情感。)
二、交流预学,扫清障碍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你想到了那些词句?
预设: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2.出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3.师生交流草原风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了解。
预设: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风光优美,景色宜人。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位于陈巴尔虎旗的莫尔格勒河更是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曲水”。每到水草丰美的季节,这里就会聚集很多游牧的牧民,形成一个自然的游牧部落。
(设计意图:利用欣赏图片、交流对草原的印象等方式,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初步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预习所得,互相提醒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预设:
(1)字音
迂回 渲染 勾勒 羞涩 蒙古包 襟飘带舞
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读准多音字“蒙”的读音。
(2)字形
稍微 衣裳 绿毯 豆腐 马蹄
指导学生观察汉字部件,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提示“毯”的偏旁,示范难写的生字:腐。
(3)字意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勾勒 惊叹 拘束
◇出示“微”在字典中的意思,理解“微笑”中“微”的意思。
◇通过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迂回”“渲染”“会心”等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习所得,让学生学会自主识字,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的学习拓宽思路。)
三、创设情境,理清脉络
1.出示学习提示:“请你来当摄影师”
自由读课文,将你认为最美的景色用相机记录下来,给你的照片取个名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2.全班交流。
预设: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概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出示学习提示:
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草原风光的,写到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预设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写了天空、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你去过草原吗?“一碧千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预设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种境界”具体指什么?
2.师生交流。
预设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品读感悟: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景物的描写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写出了此时作者愉悦的心情,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中,此处的景色比别处的更美丽。)
预设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品读感悟:作者在这里将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突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写出了草原的碧绿、辽阔。草原美景真让人赏心悦目。)
预设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品读感悟:在作者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连静立的牛和马似乎都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课堂小结:
在描绘景物时,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可以使读者感同身受,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情景交融。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回顾已学
1.出示前情回顾:
上节课我们作为小摄影师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访问陈巴尔虎旗,一路上拍了许多美丽的照片,请你跟同伴分享一下吧!
预设: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哪些语句中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2.师生交流。
二、细读文字,品人情美
1.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将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勾画出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出示学习提示:
你是怎样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思考从哪里能体会到“蒙汉情深”。
预设1:“男女老少”“各色的衣裳”“飞”等词语写出了蒙古同胞们盛装出席、隆重迎接远方的客人。
(品读感悟:这句话写草原人民身着各色的衣裳,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各色的衣裳、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组成了作者眼中的“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预设2:“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写出了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预设3:“几十里外”“总是热乎乎地握着”“大家的语言不通,心可是一样”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团结。
预设4:“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这句话写出了主客见面时热闹欢腾的场面,写出了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预设5:“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主人、客人都载歌载舞,正像歌曲里唱到的“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啊。
3.播放《草原迎宾曲》,感受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4.小结: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访问草原的经过。迎客、交谈、款待、尽欢,这一个又一个场面正表现了“蒙汉情深”。作者写景时是寓情于景,情由景生,叙事时是融情于叙,情由事托。
5.师:默读课文,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迎客:描绘了好客的主人迎出几十里外的那幅有声有色的热闹画面。
交谈:描绘了主客虽语言不通,却心心相印的美好画面。
款待:描绘了主客既礼貌又热情,载歌载舞、把酒言欢的动人画面。
尽欢:描绘了夕阳西下,主客不忍分别的感人画面。
师:此情此景,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啊!
6.课堂小结
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语句,从细节中体会作者在访问草原时,蒙古同胞热情迎接的场景,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民族团结的深刻意义。)
三、联系实际,悟民族情
1.出示学习提示:
结合自己惜别的经历,想象当时的环境和人们的神情、言行等,完成“何忍别”的剧本,并试着小组合作将这个场景演出来。
2.出示“何忍别”剧本
(1)旁白:(介绍环境):夕阳西下,遥望无边草原,随处可见的蒙古被夕阳染成暖黄色,成群的牛羊依依不舍地注视着人们。
(2)场景:蒙汉两族的人们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不忍分别,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们紧紧握住客人们的手;访客们一次次回头,久久不愿离去。汽车即将开动。
(3)人物:访客们(准备上车)留步吧,亲爱的同胞们!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欢迎你们到我们的家乡做客!
(4)人物:蒙古同胞们(挥手)再见了,远方的客人!期待你们再次来到草原,蒙汉友谊万年长!
3.学生展示。
4.师:欢乐的相聚也有离别的时候,汽车开动了,蒙古包越来越远,送行的人们越来越模糊。如果你是作者,此时此刻你会想写什么?会说些什么?
预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再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描绘的情景。)
四、结合背景,传承使命
1.出示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出自老舍的游记《内蒙风光》。1961年夏,老舍与一批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来人,应乌兰夫邀请,由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到内蒙古东部、西部参观访问八周,看了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工业基地和一些古迹、学校、展览馆。游记分七节对上述内容依次作了介绍,牧区的一节小标题为《草原》,即这篇文章。
2.当小导游
60年后的今天,草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接过老舍的宣传任务,为美丽的大草原写一段宣传词,让更多的人认识草原,了解草原。
预设:看吧,矫健的雄鹰翱翔在蓝天,飞驰的骏马奔驰在草原;听吧,马头琴拉响悠扬的长调,祝酒歌唱出民族的自豪。来吧,朋友,让我们斟满醇香的酒,让我们捧起圣洁的哈达,一起走进蓝天白玉的故乡。
(设计意图:结合时代背景,从课文内容拓展开去,从作者的文字中展开想象,结合搜集的资料,展开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