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期末复习知识小锦【学习目标整合】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能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等实验探究方案。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既有放热反应,也有吸热反应;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能源及其应用;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了解酒精、天然气等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以及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思维导图回顾知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灭火的原理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1)可燃物的性质 (2)氧气的浓度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注意:①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降低温度灭火,改变的是温度,不是物质的着火点。②有些燃烧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如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因此金属镁燃烧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灭火。③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浓度)———爆炸极限时,遇到火源才会发生爆炸,未达到爆炸极限时遇火源不会爆炸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的比较概念 发生条件 防范措施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空气或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化学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可燃物的含量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严禁烟火缓慢氧化 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2)燃烧、爆炸的安全知识①点燃可燃性气体(CO、H2、CH4等)之前,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防止发生爆炸;②面粉厂、加油站等区域必须张贴严禁烟火和禁止吸烟的标志;③煤气泄漏需要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窗户通风(不能打电话或打开排气扇);④燃气热水器应安装在浴室外通风处,以防止CO中毒。(3)认识几种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3、火灾自救措施(1)迅速找到安全通道(2)发生火灾时,要匍匐前进。(3)房间内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增加氧气的量,使火势更加凶猛。(4)发生火灾时,产生的大量烟尘会使人窒息。因此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着墙壁跑离着火区(5)若在山林中遇到火灾,应逆风而跑,因为顺着风更易被烧伤和发生危险。二、燃料、能源和环境1、能源及其分类(1)三大化石燃料煤 石油 天然气形成 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元素组成 主要含C; 少量:H、N、S、O等 主要含C、H; 少量:N、S、O 主要含C、H类别 混合物(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混合物(多种有机物) 混合物(主要成分是CH4)形态 黑色固体,有光泽,无固定的熔点、沸点,具有可燃性 黏稠液体,黑色或棕色,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无固定的熔点、沸点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综合利用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经干馏(化学变化)可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等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经分馏(物理变化)得到汽油、柴油、煤油等产品 作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 CO2+2H2O注意: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煤矿的矿井里存在的有害气体瓦斯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所以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2)两种常见的绿色能源绿色能源也称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乙醇 氢气物理 性质 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化学 性质 易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2CO2+3H2O 极易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优缺点 可再生,节约石油资源,减少污染 可由水分解得到,原料广泛,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是最清洁的能源;因其制取成本高,存在贮存、运输、安全等问题,目前还不能被广泛应用(3)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具有能量高、燃烧热值大等优点。(4)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这些能源也被称为“绿色能源”。(5)能源的分类能源类型 定义 实例可再生能源 不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可再生能源 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用而减少,在短期内不能恢复的能源 化石燃料等2、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及条件(1)条件: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如做饭时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将煤制成蜂窝煤。(2)意义:提高燃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3、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1)燃料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2)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酸雨。(3)使用乙醇汽油作车用燃料的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1.(2023·天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采用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方法灭火B.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水浇灭C.氢气是清洁、高能燃料,氢氧燃料电池可作为汽车的驱动电源D.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需调小灶具进风口2. (2023·重庆)有关重庆缙云山山火扑救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湿毛巾捂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B.挖掘隔离带是为了消除可燃物C.直升机洒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灭火利用其密度大于空气,不助燃不可燃3. (2023·河南)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写出一种能使其燃烧的方法。4. (2023·安徽)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探究磷燃烧的条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可通过加热制取B.通入后,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C.通入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D.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5. (2023·山西)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1)实验方法: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2)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3)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________。(4)实验结论:由该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5)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_______,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问题与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1.答案:С解析:2.答案:C解析:直升机洒水可降低周围环境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错误。3.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用导管向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合理即可)解析:(1)该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都与氧气接触,温度相同,因白磷的着火点低,红磷的着火点高而导致现象不同。(2)水下白磷因未接触氧气不燃烧,若要使其燃烧应该通入氧气。4.答案:B解析:A(√)受热分解生成和,实验室可通过加热制取。B(×)图示中白磷在60 ℃的热水中,通入前,白磷不燃烧,通入后,白磷燃烧。通过前后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接触,并不是只需要。C(√)白磷和红磷都在60 ℃的热水中,通入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D(√)由实验可知,在60 ℃的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白磷能燃烧。因此白磷在空气中可能会自燃,则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以隔绝氧气(或空气)。5.答案:(1)(2)产生大量气泡(3)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合理即可)(4)清洗并整理仪器(合理即可)问题与交流:盐酸洒出(或Ⅲ中蜡烛没熄灭)(合理即可)解析:灭火原理有:清除可燃物、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隔绝氧气。盐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助燃不可燃,因此可以隔绝氧气使蜡烛熄灭。实验完毕一定要整理仪器,将实验药品和用品收拾整齐。在倾倒盐酸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液体洒落,或是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少导致蜡烛未熄灭,实验失败等后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