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建设美丽中国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建设美丽中国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十五课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的原因和意义,明白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的要求,树立保护碧水蓝天的环保意识。理解我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意义,明白我国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的要求,了解我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原因 能力目标:理解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原因和意义,明白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要求,懂得+壤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用实际行动为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和打好净土保卫战作贡献。 素质目标:自觉参与本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活动。明白我国松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1.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意义和要求。 2.理解优化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学会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学情分析 通过第 14 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方式,为本框 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感受到新时代以来空气质量、水质 量的积极变化,但是对党和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了解不多,对目前打赢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并不清楚。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明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意义和要求,树立保护蓝天碧水净土的 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为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和打好净土保卫战作贡献。。多数学生已能够理解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意义,但对于如何优化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具体要求不了解、不熟悉,不能将环境保护与自身专业相结合。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理解、践行环境保护制度要求,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活动,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由课导语和两框内容构成。课导语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举措,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课主要学习目标。 第一框“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讲述打赢三大污染防控攻坚战的必要性和主要要求第二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讲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重要性和主要路径。两框的逻辑关系是:打赢三大污染防控攻坚战是建设美丽中国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整体性要求,两框讲述的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举措。
教学策略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主要内容 课 前
1.教师备课制作PPT,查找相关案例、视频、图片及资料; 2.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对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
课 中
一、导入:问题导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北京冬奥会,3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实现100%使用绿电,成为首个“碳中和”冬奥会; 长江母亲河,江豚在水中欢跃,长江干流历史性地恢复全线Ⅱ类及以上水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这是生机勃发绿意盎然的中国,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这是为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和方案的中国。 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层峦叠嶂,清风徐来,万顷碧波荡漾。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在洱海边上,与洱海朝夕相见,却总感到看不够,“这几年洱海越来越清,越来越美了。” 为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大理白族自治州2015年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推进环湖截污,建设生态廊道,水质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你知道当前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吗? 教师导入新课内容 内容一、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情境 1】 展示教材第 139 页“阅读与思考”材料:2022年我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情况饼状图。 结合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家乡空气质量的看法,思考:为什么要打赢蓝天保卫战? 教师总结: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人类生存离不开清洁的空气。空气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降低,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但与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期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拓展补充】 什么是 PM2.5?为什么 2012 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 PM2.5 监测指标? PM2.5 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虽然 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它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 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情境 2】 结合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家乡水质情况的看法,思考:为什么要打赢碧水保卫战? 教师结合材料及教材第 140 页第二个“相关链接”,总结讲授打赢碧水保卫战的原因: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近些年来,在我国地表水中,水质整体情况趋于好转,但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依然 突出。地下水是重要的战略水资源,部分污染存在呈点状向面状扩散的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情境 3】 行进在美丽中国建设征程上的某市,生态环境美,生产生活美。近些年,该市从燃煤烟气、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油烟废气 5 个方面发力治理大气污染,逐渐实现了多种大气污染物融合管制、区域间联防联控治理的新局面。 怎样打赢蓝天保卫战?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需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层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 【情境4】 【2023年#世界海洋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天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3年世界海洋日宣传片: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珍爱海洋,因其浩瀚,因其与万物同行;我们敬畏海洋,她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遥远的乡愁。从现在起,和海洋一起美好,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把美好留给海洋,海洋就会把美好留给你! 为打赢碧水保卫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教师总结: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治理、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标志性战役,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海洋修复工程,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我们中职生能做些什么? 教师总结:人类生存离不开清洁的空气,空气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我国空气和水的质量越来越好,而我们要通过努力让天更蓝、水更绿。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空间作出应有的贡献。 【情境5】 结合材料以及教材第 141 页“阅读与思考”,谈谈你对本地土质情况的看法,思考:我国为何要推进净土保卫战? 教师总结: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资源。万物土中生,土壤污染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情境6】 材料一: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目前,我国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及周边地区、部分城市和城郊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材料二:教材第 142 页“相关链接”材料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需要我们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教师总结:打好净土保卫战,尊重土壤污染防治客观规律,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要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内容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情境7】 学生阅读教材第 143 页“阅读与思考”, 展示毛乌素沙漠的演变历史,学生结合案例思考问题。 毛乌素地区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教师总结:毛乌素地区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情。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生态调节、产品供给和文化娱乐等,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 【情境8】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搭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如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 教师总结: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基本理念。 【知识讲解】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2)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知识讲解】 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解决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3)推进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知识讲解】 要科学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开展生态退化地区修复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治保障。目前,我国已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情境9】 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虞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什么是虞衡制度?虞衡制度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虞衡制度的产生及发展,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情境10】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突出问题 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保护区设置的144宗探矿权、采矿权中,有14宗是在2014年10月国务院明确保护区划界后违法违规审批延续的,涉及保护区核心区3宗、缓冲区4宗。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活动,造成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 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当地在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高强度开发水电项目,共建有水电站150余座,其中42座位于保护区内,存在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手续不全等问题。由于在设计、建设、运行中对生态流量考虑不足,导致下游河段出现减水甚至断流现象,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污染治理设施缺乏,偷排偷放现象屡禁不止。某公司毗邻保护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长期无法稳定达标,当地环保部门多次对其执法,但均未得到执行。某水电站将废机油、污泥等污染物倾倒河道,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2015年9月,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对地方政府及林业厅进行公开约谈。地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约谈整治方案瞒报、漏报31个探采矿项目,生态修复和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截至2016年底仍有72处生产设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 为何要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面对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善? 教师总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情境11】 阅读教材第 144 页“阅读与思考”第二、三段内容,你还知道哪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外,我国还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用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 教师总结: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情境12】 某市非法处置含油泥浆污染环境案例。 2020年7月,公司位于某市的项目开展替浆作业期间,用油基泥浆替换水基泥浆产生含油泥浆混合物。该项目安全环保管理人员袁某私自联系某能源有限公司的李某,将18.38吨含油泥浆当作一般水基泥浆处理。李某转手交由邬某渐处置,邬某渐安排他人将上述含油泥浆运至某矸砖厂并倾倒在料场旁的土坑内。 案例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推动层层压实环保责任,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三、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 后
1.与学生交流课堂学习效果,对有疑惑的知识点加以补充讲解; 2.网络查找相关知识资料拓展学习; 3.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并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