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编号:备课组别 政治组 课程名称 哲学与人生 所在 年级 主备 教师授课教师 授课系部 授课班级 授课 日期课题 实践出真知(第一课时)教学 目标 1.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3.人们从实践中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而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重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难点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教法 讲述法、激励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教 学 内 容 导入新课: 展示柳州城市名片,令人惊奇的一碗粉,红遍天下,“圈粉”无数…… 提问: 众多旅游城市中,为何柳州火了,柳州的螺蛳粉出圈了,柳州火爆的秘密是什么? 总议题:柳州旅游火爆的秘诀是什么? 讲授新课: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为了找到柳州火爆的原因,大家纷纷到柳州实地打卡调研。 思考:实地打卡调研属于什么活动?(实践)教 学 内 容 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小练习: 判断下列哪些活动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神州十五号成功发射 老师上课 学生听讲 探店博主实地打卡 议一议: 柳州旅游这么火的秘诀是什么? 小结: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阅读与思考 20世纪60年代,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育种优势。袁隆平和团队成员经过实验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育种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为此,袁隆平辗转全国各地,经过多年的杂交种植研究,成功培育出了粘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刷新了全世界对杂交水稻育种的认知,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中国和全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通过实验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教 学 内 容 小结: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离开实践,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阅读与思考 门捷列夫是俄国著名科学家,他发现并总结了元素周期律,并据此制作了元素周期表。在此之前,人们就发现了一些化学元素,但尚未弄清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比较零散。门捷列夫不仅按照元素周期律排列已经发现的元素,而且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后来,科学界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新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 思考: 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和完善说明了什么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小结: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主要表现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这次飞跃中,第一次飞跃所形成的认识被用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正确的认识得到证实和发展,错误的认识被纠正或推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上升过程。 实践是永恒的、不断发展的。 在把认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三、启思导行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一就而就的,都要经过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结合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所学专业认识的变化过程。 四、课堂总结板 书 设 计教后札记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编号:备课组别 政治组 课程名称 哲学与人生 所在 年级 主备 教师授课教师 授课系部 授课班级 授课 日期课题 实践出真知(第二课时)教学 目标 1.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3.人们从实践中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而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重点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难点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教法 讲述法、激励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教 学 内 容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理论联系实际 阅读与思考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人叫赵括,他从小熟读兵书,酷爱谈论军事,连身经百战的父亲也辩不过他。 赵括因此觉得打仗很容易,父亲却很担忧,特意叮嘱赵母,将来千万不要让赵括带兵打仗。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发生战争,赵王不听赵母劝阻,任命赵括为大将。没有多少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在战争中连连失利, 致使40多万赵军尽被歼灭,自己也在突围中被射死。教 学 内 容 有人认为,这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由来。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对你有什么启发? 1.要求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提问: 那我们怎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要学懂弄通理论、掌握思想直谛,避免脱离理论的经验主义。 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2.拓展: 1941年,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对没有深入调研却好发议论的人提出尖锐批评。他指出:“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安说。” 知行合一 阅读与思考 自1997年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单位联合发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多年来,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一课,对于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十分有益。 指导小朋友制作折纸花 开展义诊活动 保护环境行动 给群众修理电器 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 谈谈这些活动对你成长的帮助。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1.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 2.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1)我们要广泛吸收书本知识。 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只有认真读书,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 (2)我们不能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而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 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行动起来,真正把自己所学落到实处。 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 (3)知行合一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我们还要将自己所学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有机统一。 相关链接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但士族名流不问国事,不言民生,空论玄理,虚谈废务。后人批评两晋因此败亡。 习近平知古今,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勉励人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启思导行 1.在专业实操活动后,班级召开了“知行合一助成长”交流分享会。面对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某职业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了“电商助衣,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项目。学校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带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事务等专业学生, 发挥专业特长,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产品外销、人才返乡创业等,提供项目对接、产品销售、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专项培训等一站式全免费、全志愿的创业服务。为了做好服务,师生在原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抓紧课后时间主动学习了有关销售、创业的软硬件知识;在培训帮扶的过程中,师生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项目实践,师生将所学落实在实践中。 (1)该校师生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 (2)结合自身专业,说说你准备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课堂小结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认识从实践而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把握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懂得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板 书 设 计教后札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