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方综合课程 七年级上册 主题8 探寻岭南的古代经济 教学设计(PDF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版地方综合课程 七年级上册 主题8 探寻岭南的古代经济 教学设计(PDF版)

资源简介

《地方综合课程》教学设计
探寻岭南的古代经济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粤教版《地方综合课程》七年级上册 知识目标
教材第 72~79页。
1.了解岭南古代农业发展史。
2.了解岭南古代特色手工业。
教学重难点
3.了解岭南古代船家文化。
重点
能力目标
了解岭南古代农业的发展历史,手工业
的兴盛和岭南船家文化。 提高对岭南古代经济发展的认知。
难点 情感目标
1.从史料中了解岭南古代农业的发展历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先民的智慧,热爱
史和影响因素。
2.学习珠江三角洲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 岭南这片土地。
生产方式——桑基鱼塘。 方法目标
3.认识古代广东地区独具特色的手工业
掌握文献检索、实地考察等学习方法。
产品。
教学过程
一、起跑线
教师呈现诗句和图片,让学生朗读诗歌,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古代岭南农业生活和生
产场景。
古诗解读:《插田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任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期间写的,课文中
展示的是这首诗的首六句。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
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
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草白水的
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描绘出古代岭南
1
农业的生产场景:春季插秧,也体现了唐代时期,水稻移栽技术的运用。
描述场景: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容易灌溉,耕种方便;种植
水稻和蚕桑,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男耕女织,早期勤耕作,归来戴月光;稻田养鱼历史悠
久,在岭南地区鱼和稻是分不开的,很早就形成了人养塘、塘育鱼,稻田养鱼,鱼护稻田的
农业循环…
二、活动营
活动一:探寻岭南农业发展史
1.教师呈现陶犁田、耙田模型的图片,呈现陶水田模型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古代广东
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让同学们回答古代广东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概况:这批出土的文物表明广东农业生产在汉晋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珠江三
角洲一带已经脱离“火耕水耨”形态而走上精耕细作道路,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达到先进水
平,为我国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业发展特点:从这些模型中可以看出岭南农业生产的特点,水田平整,水源充足,田
埂设计利于引水灌溉和冬季蓄水;掌握了插秧和牛耕技术,且犁而后耙的耕作技术相当先进;
水田模型表现了插秧与收割同时进行的情景,反映汉代珠江三角洲水稻已经一年两熟;生产
中并用小船作为运输工具等。
2.教师根据课文介绍岭南农业的发展历程,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古代岭南农业
发展,并作答。
参考史料:
(1)先秦时,岭南大地被原始森林覆盖,犀牛、野象出没,人烟稀少,岭南农业尚处
在原始阶段,其使用的农具以石制器具为主体。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势力的逐渐渗透,铁制农
具在岭南地区零星出现。进入秦汉以后,中央政权在这里设郡置县,移民屯垦,不仅封建统
治秩序得以建立,先进的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亦随之推广。仅从广东一地的考古资料看,至
1979 年,战国时期的铁器仅有铁口锄、锄斧两件,而秦汉铁器则多达三百余件,增幅达 150
倍以上,而且种类丰富,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牛耕在岭南地区的推广情况,考古
资料也有诸多的反映。如广州、佛山等地汉代墓葬中就发现不少陶牛的形象。汉武以后,随
着对岭南地区直接政治控制的确立,大规模、持久性普及推广铁器牛耕的客观环境形成,岭
南地区铁器牛耕的推广活动也逐渐系统化,成效亦更为卓著。除铁器牛耕对岭南稻作农业发
展产生重大影响之外,中原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亦在岭南地区有了一定的传播与发展。
岭南是我国水果的丰产地,水果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岭南要向中央王朝进贡
2
《地方综合课程》教学设计
大批岭南佳果。由于贡物源源不断地外输,促使岭南要不断地发展水果生产,提高栽培技术,
于是果树栽培成为岭南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最著名的水果当数荔枝,此外还有龙眼、柑桔、
柚子、杨梅、桃、李等果品。当时的岭南仍然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尽管秦汉之际南迁的汉人
也不少,但他们主要集中在郡县治所周围,深入到山区、偏远的地方很少,因此秦汉时期的
农业变革只能首先在局部地区进行。直到唐代,不少地区还保留着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法。
(2)唐代是岭南农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唐时的岭南,无论在水利工程项目之多、
屯田垦荒之普遍、农作物品种之增加以及经济作物种植之推广等各方面,都是大大逾越于前
代的。“广州通海夷道”的兴起,南海交通贸易盛况空前,海外作物新品种不断引进,例如
蒲桃、菠萝蜜树等。唐代岭南农业的发展,使岭南与内地在农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大为缩
小,岭南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最早记载在公元 9世纪的唐代,已有养殖鲩鱼的历史。西江下游沿
岸有鱼苗出产,这为发展塘鱼的重要条件。
(3)宋代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已经进入到精耕细作阶段。相比之下,岭南地区的稻作
农业依然粗放,人口稀少是其重要的原因。传统的精耕细做稻作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
动力的多少制约着技术的发展。宋代岭南地区还有大量的野象存在,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
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辽宋时期,战争使大量的人口涌入,加速了岭南地区农
业的发展。珠江平原、潮州平原等地的围田地区以精耕细作农业代替了刀耕火种、火耕水耨
的粗放农业,移民传播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技术进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平原堤围和山区
坡塘水利的进步、耕地的开垦、栽培技术的提高、土地的改良、先进的农具等,广东开始有
了粮食储备和稻米输出。
宋代新作物传入最大的一个事件是占城稻种的引进和大面积推广,岭南是它的发源地之
一。占城稻产于印支半岛,是由占城(今越南中部)人培养出的一种高产、早熟、耐旱的良
种稻。出众的优良品行使其成为岭南地区的优良粮食作物,据有关研究,元代潮汕地区水稻
单产折今为 377 斤/亩,比前期增加 7.7%,至清末又上升到 606 斤/亩,比前期提高 49.3%,
这虽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但与占城稻的引进不无关系。另外,根据岭南南部热量条件,只
要劳力充裕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相配合,水稻一年可以三熟,土地复种指数比一年二熟提
高 100%。这只有生产期端的占城稻引种才有可能,并由此形成一年三熟制。据记载,宋代
海南一年可三熟,这样,粮食产量大增。南宋时,潮州晚稻秋收后已有余粮。
基于引入占城稻产生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效应,故被誉为近千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所经历的
第一次革命,也是岭南稻作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3
(4)滩涂围垦成为明代海岸带利用的主要项目,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滨海地区,入清以
后,围垦耕地非常普遍,其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了明代。这些新垦土地,成为水稻和经济作
物重要产区,对于发展商品性基塘农业,缓解清乾隆以后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
进资本主义萌芽生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宋元时代以占城稻为代表的新作物传入,引起中国粮食生产第一次革命,那么,
明末以番薯为代表的新作物引入,则带来了中国粮食生产第二次革命,其作用和影响比第一
次广泛且深刻得多。明代,海外新作物品种,主要在广东、福建沿海登陆,试种成功后,才
向外地传播。这主要是明末传进的番薯、玉米、烟草、花生(大粒种)、菠萝、南瓜、辣椒、
甘蓝等,极大地改变了岭南乃至全国土地利用方式,并产生多种社会经济效益。
明代珠江、韩江、漠阳江三角洲和海滩涂围垦达到高潮。这种与海争来的土地不仅是新
的粮仓,而且是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明代围垦低地、防治水患过程中,珠江三角洲人民创
造了挖深为塘、覆土为基这种基塘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和果基鱼
塘等作物组合方式,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桑基鱼塘这种资源利用组
合既有丰富的经济收入,维持良好生态平衡,又可保持社会相对稳定,是一种世界罕有的土
地利用方式,乃珠江三角洲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答案参考:
(1)人口迁移为岭南地区增添了大批劳动力,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在他
们的影响下,南方各族逐步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利于精耕细作,极大提高了耕作能力。
(3)外来作物的引入丰富了岭南地区农作物的多样性;岭南粮食产量大增,产生了巨
大的经济和文化效应,例如占城稻的引入使大面积稻作区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雷州半
岛东海岸洋田出现,开辟了我国稻作文化的一个新里程;番薯是一种高产救荒作物,能满足
广大贫苦大众需要,在饥荒年份救活大批人口,保护了劳动力,同时番薯作为饲料,带动了
养猪等家庭副业发展。
(4)水利兴修一用于农田灌溉,二减轻洪涝灾害,三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活动二:兴盛的手工业
1.教师呈现《印象·福贤》画卷(节选),启发学生思考福贤路热闹景象的原因。
教师:长卷中,福贤路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医馆林立。在这里,既有福贤路 178号的
“梁仲弘蜡丸馆”,又随处可见“冯了性跌打酒”“黄祥华如意油”“李众胜堂保济丸”等
4
《地方综合课程》教学设计
招牌,行医济世的场景更是为不少佛山人津津乐道几十年。
2.教师呈现“抱龙丸”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佛山被誉为“岭南中成药发祥地”“广东
成药之乡”的原因。
教师:岭南人民信奉中医中药,当地有着丰富中药材资源,中药在当地广泛使用。手工
业发达的佛山,受西方工业化生产思想的影响,岭南中成药业在明代万历年间形成和诞生于
佛山,从而开创中最早的医药工业。明万历元年(1573年),佛山的“梁仲弘腊丸馆”创
立,岭南药业诞生。此后,佛山中成药业鼎盛,厂店近百家,从业人员逾千,品种近千个,
主要剂型是膏、丹、丸、散、茶、油、酒 7种,以古方正药、炮制精良、品种齐全、适应性
广、疗效显著、价格低廉而负盛名。佛山因而有“岭南中成药发祥地”“广东成药之乡”之
盛名。
梁仲弘蜡丸馆是全国中成药最老店号之一,以制作销售“抱龙丸”为主。“抱龙丸”乃
佛山的“明星药品”(主要功效是祛风化痰、健脾和胃),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曾载:
“广东抱龙丸,为天下所贵。”这一说,展示的不只是抱龙丸的风光,更是历史的重现。佛
山中成药业始于明,盛于清。
背景资料:明清时期,佛山已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地处珠江三角洲富庶地区。当
时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人口众多,许多手工业工人和小商贩以及数以千计的客商,需要携
带方便服用安全的中成药。尤其是随着冶铸、五金铁器、纺织、陶瓷等行业的发展,众多从
业者要冶、锤、磨和淬火,经常和利器、沸水、烈火等接触,常常不是损皮肉就是伤筋骨。
清代时佛山武术极为兴盛,粤剧也逐渐形成,拳脚刀枪,更是经常发生跌打损伤,使医生实
践机会甚多,医与药也就应运而生,各种验方名药相继出现,并代代相传。所以说,佛山的
中成药发展如此昌盛,离不开佛山本身发达的手工业和制造业。
3.除了“抱龙丸”外,你还知道哪些仍在售的“明星佛药”呢?除了佛山外,岭南大地
上还有哪些地方有著名的中成药老字号及这些老字号研制的经典方剂呢?
明星佛药: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冯了性保济丸、冯了性蛇胆陈皮散、佛山人参再造丸、
源吉林甘和茶、李广海跌打祛风膏、黄祥华如意油、梁财信跌打丸等。
目前在广东中药生产企业中,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知名企业有:广州陈李济药业(420
年)、佛山冯了性药业(361年)、广州中一药业(313多年)、广州敬修堂药业(230年)、
广州王老吉药业(192年)、广州潘高寿药业(130年)。
珠三角地区主要中成药业列表(摘自岭南中医药文化)
5
4.教师呈现广东地区具有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并向同学们作简单介绍。
(1)端砚:端砚是采用广东省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
功能的砚台,因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据记载,端砚自唐朝问世,距今已有一千多
年。目前端砚已经成为全国砚行业最大的产业集群,是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重要品牌。
(2)广州玉雕:从南越王时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
来看,设计与雕琢工艺已相当成熟,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厚的根基的。
可以推断,在南越王时代之前,广州玉雕已经走过很漫长的岁月了。
(3)石湾陶塑:历史悠久,据石湾 “河宕贝丘遗址”的考古证明,五千多年前就有当
地居民开始制陶。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石湾陶瓷生产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诗综》有
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清代,石湾出产大量各式
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园林用品、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
其陶瓷产品不仅畅销岭南,而且还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东南亚各国。南风古灶更是五
百年薪火不断,堪称制陶界的奇迹,先后被列为佛山市、广东省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6
《地方综合课程》教学设计
(4)粤绣:包括广绣与潮绣,属中国四大民间刺绣之一。雏形成于唐,臻熟于明清,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广绣属于粤绣,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宝安、香山、台山等地的刺
绣,也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
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
等。2006年 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粤绣一项。之后,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广绣列民间手工艺类第一项
(潮绣为第二项)。
(5)广州牙雕:又称南派牙雕,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可
远溯秦汉时期,至明清时期,其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制作着重雕工,并讲究
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
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
(6)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洋彩”“广东彩”“广州彩瓷”
“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 300多年的历史。广彩以构图紧密、
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被世人赞誉为“万缕金丝织白玉,春花飞上银瓷面”,散发出
经久的魅力。
(7)金漆木雕:始于唐,盛于宋。在庙宇建筑中,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木雕工艺,往
往带有故事性,蕴含发人省思的意义;而供人祭拜的神像,也常是木头雕刻,甚至贴上金箔
以显示尊贵,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此外,根据地市划分,还可以介绍如下手工业产品。
阳江:
(1)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阳江风筝已有 1400 余年的历史。
阳江市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但放飞效果
良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阳江漆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有三百多年,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东方
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时,阳江漆器制作技艺已相当精美
了;到了清朝,阳江漆器生产 曾盛极一时。它色彩绚丽,造形奇巧,技艺精湛,防潮耐用,
既可作生活用品使用,又可作美术工艺品鉴赏。
佛山
(1)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其风格金碧辉煌、苍劲古
7
拙,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材料和表现手
法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佛山狮头制作,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它的最大特色
是造型生动传神,设色鲜艳美观,制作精巧坚固。
(3)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20 世纪 30 年代后渐次萧条。以技艺
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
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
佛山木版年画在 2006 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梅州:高陂的陶瓷生产早在宋朝末年就兴起,并一直持续发展。
江门:葵扇是广东江门新会最著名的特产。古称“梭扇”。约始于晋代。《广东新语》
《新会县志》载:“始于魏晋,盛兴明代”。
潮州:潮州香包,是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
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
教师:同学们可选择当地的博物馆或民间工艺馆(或者浏览网上博物馆),选择你感兴
趣的工艺品,收集其产地、原料、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资料,加以整理,向同学介绍。
5.世界经济正飞速地向前发展,世界经济与交通运输业是息息相关的,而航运业是交通
运输业的重要一环,航运业的发展与水运工具船舶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师呈现几幅岭南古代船只模型,并加以介绍,启发学生对古代岭南造船技术和海洋经
济的认识。
古代岭南,水乡的地理特点注定使舟船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角。《山海经》就有“番禺
始作舟”的记载。
(1)宝境湾岩画遗址(高栏岛岩画)被誉为史前珠海的“清明上河图”、“中国沿海
地区史前岩画最杰出的代表作”和“广东第一画”。目前共发现 4处 6幅,内容几乎都与海
上生活有关,充分表现出海洋民族的文化特征,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先民走向海洋、开辟海上
事业的光辉历史。这些雕刻岩画最突出的是迎风破浪的各种船的形象,表明岭南先民四五千
年前造船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
(2)东汉陶船模:1955年,广州出土东汉墓,椁中有一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舱。
舱上有顶盖,船头两边有浆架三根,船舱横架梁橹八根,船两侧边有撑蒿走道,有舵和锚,
说明当时南海沿海已行驶中性船只。从这艘船的规模结构来看,也说明广州人民在造船方面
已经掌握了高超技术。
8
《地方综合课程》教学设计
(3)1974年,在广州中山四路西段,发现了秦代造船工厂遗址,表明岭南造船技术达
到了一定的水平,具备制造大型船只的技术和经验。
(4)“楼船”,古代战船名称之一。它的出现是汉代造船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楼
船秦时已有,至汉代时相当发达。这种船只行驶平稳,不怕风吹浪打,能够在近海航行,为
岭南先民由内河走向海洋的航线拓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以上都能表明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的先驱,造船业的发展为我国航海业的开拓和海上贸
易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展至明清,中国拥有世界最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对海外的认识空前丰富,大规模
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已经形成,政府重视民间海外贸易,中国商人主导了印度洋和东亚的海
上贸易。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历时两千多年,现代港口依然发挥作用,充满活力,大大带动
了岭南经济的发展。
6.教师让同学们查找小链接中三句诗文的历史背景和含义,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1)向前追溯,实际上从秦汉开始,广州就已经成为华夏大地上数一数二的“楼船”
制造中心了。广州的先民越人以渔猎为生,自然离不开船。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越
人善用舟,粤人善操舟。有了船,也就有了经商交易的工具,天南海北的产品汇聚此地。司
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绘了当时的盛况:“番禺亦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
布之凑。”秦汉之际,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文献记载,南越王赵建德曾派三千人去福建
山中伐木造船,船可载重千石。汉代,广州已经可以造多种类型的船只。最能代表汉代造船
业水平的是“楼船”——这种船上有两层楼,配有十桨一橹,航速很快。
(2)刘禹锡用诗歌描绘了唐朝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展现了南海航运给广州城市带来
的繁华。对于广东来说,千年以来的海上贸易、跨洋迁徙给广东很多城市留下遗迹、风俗、
城市精神的影响,这些东西代表着广东勇于开拓、长于对外交流的海洋文化。
参考背景:岭南地区东南沿海的百越先民经常航行南海,通过航海活动把百越文化传播
出去,并在番禺港进行贸易。百越航海于海外所得黄金、珠玑、犀角、象牙等作为贡品向楚
国朝贡。
广州面临南海,扼控三江,早有造船行舟传统,是中国南方历史名城、通商大港和造船
基地,海船建造技艺更趋成熟。
宋元时期中国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的发展,一改前朝中外贸易以蕃舶为主的态势。广州渔
船在当时垄断了广州到南印度洋的海上交通。13 世纪初,中国拥有印度洋上最好的船舶,
从阿拉伯人手中夺走了大部分海上贸易,中国帆船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不仅开通
9
了从广州至波斯湾、大食国,再向西达东非、红海这条当时世界最长的“广州通海夷道”,
而且向东还有通日本、高丽的航线。
最有说服力的是 1987 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初步判断,“南海
Ⅰ号”是一艘来自南亚或西亚的货船,在返航途中经阳江海域时由于某种不明原因沉没。首
先,这为阳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之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
说明宋代岭南造船能力已达到很高水平,包括造船材料、工艺、设计、性能等;再者说明宋
代岭南海上贸易兴盛;最后,船上出水的大批生活用品,其造型、功能,折射异域风俗文化
光辉,具备文化价值。
(3)南海郡的番禺县(今广州市),自战国以来即重要都会,也是造船重镇。南海、
合浦以及其南的交趾、日南(今越南境内),是汉代向印度洋航行的重要门户。诸地又盛产
林木,是重要的造船地点。唐、宋时期的广州、高州(今茂名市)、琼州(今海口市)、惠
州、潮州等地的造船业兴盛。“广船原系民船,由于明代东南沿海抗倭的需要,将其中东莞
的‘乌艚’、新会的‘横江’两种大船增加战斗设施,改成为良好的战船,统称‘广船’。”
广船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船型,在肃清倭患的战斗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史 兵制》对广船的评价是:“广东船,铁栗木为之,视福船尤巨而坚。其利用者
二,可发佛郎机,可掷火球。”《武备志》对广船缺点也有客观评价:“广船若坏须用铁力
木修理,难于其继。且其制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在里海则稳,在外海则动摇,此广船之利
弊也。”
三、挑战区
教师呈现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桑基鱼塘的概念,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桑基鱼塘的相关材料,研究桑基鱼塘的原理和意义,形成一份调研报告。
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生产形式。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
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屎、蚕沙,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绿色生态模式,避免了洼
地水涝之弊。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布局,是明代后兴起的。因桑基鱼塘布局能够很好地把
养鱼业和蚕桑业的生产结合起来,成为更合理的连环性生产体系。桑基鱼塘的发展,为珠江
三角洲塘鱼、蚕丝出口的贸易打下了基础。岭南人把种桑—养蚕—缫丝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
工结合成一条龙,实现了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要点——
(1)资料收集方法:查阅资料法(报纸、行业网站、文献、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资
料);调查法(拜访调查、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等);观察法(深入现场、参加活动、实地
10
《地方综合课程》教学设计
采样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等)等方法。
(2)参考资料:《广东新语》等
(3)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时间:桑基鱼塘自 17 世纪明末清初兴起,到 20 世纪初,一
直在发展。
(4)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起伏小,多洼地;河网密布
降水充沛,地表积水富;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
(5)农业生产方式的分布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
(6)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及优势: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
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7)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前景: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新时
期基塘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可以加大机械化投入,在水产养殖中增加鳗鱼、加州鲈等优
质经济水产品种,大力开展农产品和水产品深加工,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大力发展以
桑基鱼塘为主题的第三产业(借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之力,适当保留或小规模发展桑
基鱼塘,开发旅游和休闲项目,其效益将超额补偿生产功能的不足,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增
长的新动力)。
(8)你的建议:
四、收获园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