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以青春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复杂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结合对复杂事物的把握,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2.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3. 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二、学科素养:1.政治认同:了解辩证思维的特征,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领会辩证思维的精髓;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2.科学精神:学会用分析的视角深刻地认识事物,用综合的方法全面地看待问题,在辩证分析与综合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3.公共参与: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反对形而上学;遵循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飞跃;树立辩证思维的意识和自觉性,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和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辩证思维的特征;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教学难点:运用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肯定与否定辩证统一,肯定与否定辩证统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导入:PPT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越来越需要大家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环节一:体系建构学生活动:给学生提示整体框架,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系建构,用时7分钟。教师活动:学生建构完成后,通过PPT展示本书、本单元及本单元与辩证法的联系。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知识(点)→单元(线)→模块(面)”之间的联系,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知识体系和主干知识。环节二:课标分析简单介绍课标导航及考情统计。课标导航 1、结合对复杂事物的把握,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2、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3、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一思维抽象一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考情统计 2022.山东高考以北京冬奥会为背景,考查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超前思维、推理的知识 2023·辽宁高考技术人员在桥梁钢研发过程中是如何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的设计意图:课标是命题的依据,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了解往年高考考查情况。环节三:易混突破(分组回答)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判断,并按随机点名回答。1.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因而辩证思维看不到局部的独立性和相对的静态性。( )2.先有分析,后有综合。(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表明事物停止了发展。( )4.在度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与量相互否定。( )5.坚持适度原则就是事事折中。( )6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关注细节知识点。环节四:议题探究以“以青春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复杂问题”为议题,并分解为两个议题,分别为“用辩证思维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以青春之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子议题一:用辩证思维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议学情景一】材料一: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把握区域差异,又要注重优势互补,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发挥河北环京津的地缘优势,持续深化北京、天津对河北的帮扶,带动河北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通过逐步调整的办法,一项一项抓好落实,扎实推进、久久为功,让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党领导人民破除西方现代化迷信,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借鉴苏联经验,先后提出铁路化、电气化和工业化,1954年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主要聚焦于外在的器物层面。随着现代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党将“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十八大以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不断拓展与深化,提出现代化的新命题——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全面深刻地指向现代化的内在性,是思想认识走向成熟的标志。【议学任务一】解析两则材料中如何体现辩证思维?(分组讨论)。辩证思维的特征分析与综合方法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把握辩证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运用,理解辩证思维方法。子议题二:以青春之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议学情景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中国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担起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顽强奋斗,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议学任务二】运用辩证思维,以“以青春之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写一篇发言提纲并上台发言。(小组讨论上台发言)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辩证思维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学会使用辩证思维处理复杂问题。。第五环节:直击高考学生活动:自主完成三个高考真题。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漫画《距离》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人们对戴口罩的态度,图中多数人的思维( )A.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动态性B.体现了超前思维的不确定性C.属于多角度思考的发散思维D.是“得中”而处之的适度思维2.(2022·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筚路蓝缕破茧成蝶】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建的南京长江大桥突然遭遇国外钢材断供。面对桥梁钢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周恩来指示要炼出我们自己的“争气钢”,并将自主研发桥梁钢的任务交给鞍钢。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鞍钢集结全厂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人员根据钢材用途的特殊要求,研究并确定桥梁钢的强度、韧性等各项参数,以及碳、锰等元素不同占比对钢材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定含量的碳和锰能够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但当它们的含量超过一定比例时,会带来钢材塑性、韧性等性能不同程度的下降。技术人员经过不断对比、调整,确定钢材的屈服强度、化学成分及配比。与此同时,他们对生产环节也进行了技术改造,结合一线工人的实践,通过大量实验、反复测试,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研发的成功。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了“争气钢”,满足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需要,填补了我国建设大跨度桥梁钢种的空白。结合材料一,说明技术人员在桥梁钢研发过程中是如何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的。课后作业1.(2023·浙江·高考真题)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寻求自我进步的重要方式,人类正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步步走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领导人民破除西方现代化迷信,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结合《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