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学习目标 1.观察土壤剖面或通过视频、图片、标本,说出不同土壤层次的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观察、比较不同的土壤标本,说明各成土因素对不同土壤特征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4.举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与改良土壤的措施。(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学习重点 1.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2. 土壤的类型。 3. 土壤的作用及养护。学习难点 1.土壤的分层结构与组成。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学情分析 本部分是新教材中增加的知识内容,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易于调动学习兴趣,也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可借助标本加深学习印象。核心知识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 (含情景设计、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等内容) 教师个人复备教学设计【情景设计、导入新课】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颜六色的土: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间为黄色。实际上,这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来自我国不同地方的五种土壤。 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新课讲授】 一、认识土壤 【学生自读课本内容,教师以PPT做归纳整理地理概念】 1.土壤概念: 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 土壤的分层: 指导学生读图3-4-2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课件补充各层的特点;人类的耕作经营,形成耕作土壤。 【合作探究】土壤的分层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一为不同气候(湿润、半干早、干旱)作用下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二为不同植被(森林、草原、荒漠)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一中土壤剖面反映了甲乙丙的是什么气候? 甲---湿润,乙---干旱,丙---半干旱 图二中土壤剖面①②③分别对应什么植被? ①---荒漠,②--草原,③--森林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归纳小结】 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3.土壤的组成 【指导学生读图3-4-3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教师补充相关地理知识】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矿物质:指天然元素或经无机过程形成并具结晶结构的化合物,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来源于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 水分: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 空气:土壤的空气来源于大气,但其性质与大气明显不同,它不连续,各处成分不同,且湿度大。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水分的增减。 【知识拓展】 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实际的土壤几乎不可能由某种粒组的颗粒单独组成,绝大部分都是由各个粒组的颗粒混合而成 砂土:以砂粒为主的土壤,砂粒含量在70%以上。砂土空隙大,排水和通气条件好。但保水蓄肥能力弱,抗旱能力弱,土壤养分少。 黏土:以黏粒为主的土壤,黏粒含量不低于40%。黏土空隙小,排水和通气条件不佳,但保水蓄肥能力强,有较强的黏结性和可塑性,胀缩幅度大。 壤土:是砂粒、粉粒和黏粒三者在比例上均不占绝对优势的一类混合土壤物理性质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农业价值高。 【教师总结】 从土壤的组成不难看出,土壤的形成至少受到成土母质、生物、水分与空气等因素的影响,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指导学生自读课本,思考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教师通过PPT进行归纳小结】 1.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形状的差异。基于花岗岩的风化物土壤含沙较多,基于石灰岩风化物土壤黏土较多。 2.气候 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3.生物 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它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 不同的植被类型,归还土壤的养分数量及形式不同,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不同 【思考】森林和草地是地球表面两种面积最大、差别最明显的植被类型,森林下面和草地下面发育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略 教师总结: ①差异:草地植被的生物量虽远不如森林植被大,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却超过森林 ②原因:草类的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质化的有机质。树木的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另外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4.地形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山区气温、降水随高度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陡峭的山坡,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常常因沉积物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不同,植被也不同,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5.时间 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 【思考】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略 教师总结:【知识拓展】土壤的形成过程 (1)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①在风化作用下,致密岩石被破坏,养分释放与流失 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改造作用下,有机质积累 ③在高等生物改造作用下,养分元素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人类活动 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当然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例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阅读】知识窗 【合作探究】土壤的颜色 土壤的颜色是观察者直接获得的最早和最强烈的土壤信息。土壤颜色是许多土壤性质的直接反映。读图3-4-6,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导学案:P59--652、课时练习:P114--117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