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日本(第一课时)1、 教学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对知识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探究过程,符合学生思维认知。二是体现出整体构建、分块设计的教学思路,突出了教材中“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学习地理的能力。二、教学内容《日本》一节是世界地理中介绍的第一个国家,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地图、景观图和活动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如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要从位置、地形等自然要素入手。同学们刚学完区域亚洲,因此日本在区域地理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面的国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从内容来看,本节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标题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日本的岛国国情,促使其走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的对外开放,必然对其科学、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本节教材内容的主线。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的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框题的内容。3、 教学目标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4、 教学重点和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5、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打破原有教材内容,添加日本气候、河流等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程序,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中强调图表、数据的运用,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鼓励学生自学。六、教学资源导学案、PPT课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多媒体图片《富士山和樱花》及有关日本文化的图片。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通过感性认识来了解日本。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二)学习要点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说明:横线填空主要来源于地理同步中的“知识主干”,可让学生自主解决;文本框中的探究题多来自于地理同步中的“互动探究”,也是对左侧内容的深化与补充,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以此让教材和地理同步灵活使用。)1、位置:______洋西北部的岛国,与中国隔海相望。2、领土:四大岛_____、_____、_____、_____。面积狭小,地狭人稠。点拨强调:四大岛屿设计注意两个排序:从大到小强调其特征,从南到北强调其位置。3、地形:以_____、_____为主,最高峰为___山,平原狭小。4、气候: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同桌探究、明确答案:(3) 日本属太平洋西北部上的岛国,为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多山地、丘陵,地面起伏大,因此河流短促,水能丰富。5、影响:岛国海岸线_____,多_____,对____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6、多火山地震:原因是_____________学生读文识图,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展示交流:(4) 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防震减灾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和日本相互交流借鉴。例如教材P16图7.8“传统民居”,日本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多为二层结构,增加稳定性;图7.9“防震演习”等做法,我们都可以借鉴。学以致用:我国也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当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点拨记忆:日本:“面积小、人口密、多山丘、少平原、海岸曲、良港多、国土小、渔业富”课堂延伸: 日本多火山、地震,在避免灾难的同时有没有利用价值。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间歇期间可成为旅游地、地学科研基地等等。巩固训练:导学案随堂练习八、教学反思关于《日本》这一堂课,总体而言,有自我感觉讲的比较好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问题。地图的应用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图。在日本的教学中,我多次用到地图,可以说,教学的每一步都有地图的影子。另外,在学生参与地图的运用方面也做的不够。其实很多内容,都可以请学生在老师的地图上完成。如果是由某一同学来指示地图,那其他同学的关注度,参与度都会高出很多。九、板书设计第1节 日本位置与范围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地形与气候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探究:(1)读图7.1,描述出日本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探究:(3)分析日本水能丰富的原因。探究:(3)结合教材图7.7分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在防震减灾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哪些做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