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简介

5.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基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两目。第一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阐述了我国主张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目“中国智慧的生动践”,从实践角度阐释中国如何将中国智慧融人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两目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标要求】
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增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酒。(四项内容)
2.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3.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五个要求)
4.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结合我国外交活动和外交理念,理解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意义,增强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结合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理解新型国际关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全球治理观、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正确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面对俄乌战争,国际社会有不同的声音,观看视频《关于解决乌克兰问题的中国立场》倾听中国声音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出示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议题:回答时代之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题一:时代之问,中国之智-----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题二:时代之问,中国之治------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题三:时代之问,破解有我------青少年如何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题一:时代之问,中国之智-----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学情境一:
展示俄乌战争带来的灾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贫困与难民、罢工等社会动荡。
议学问题:
1.世界各国能否独善其身或独自应对?并进一步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2.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活动要求:
①问题 1:先独立思考形成你的答案,然后小组成员分享、完善你们的答案,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②问题 2:采用抢答的形式
③时间:3分钟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①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②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小组记录
教师总结:议学小结: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必要性:
①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②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③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重要性
①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②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③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④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内涵)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文化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设置俄乌战争带来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时代意义,并思考人类的美好社会,引导学生追求和平与发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议题二:时代之问,中国之治——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学情境二:展示国际社会对《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的不同态度这一文件不仅得到了联合国和俄乌双方的认可,还成为国际媒体和海外观察家热议焦点,在世界上引发广泛和强烈的反响。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将这一文件称为“重要贡献”;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俄方高度赞赏中国为以和平手段解决冲突做贡献的愿望并赞同中方想法;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中国和平计划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成为讨论乌克兰局势和解问题的基础。“这是一项全新的、独创性的举措,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方案让人看到一种不同于以战争和霸权解决问题的新选择”“中方立场文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部分西方国家持质疑态度:
美国总统拜登说,中国针对俄乌战争提出的 12点立场声明只对俄罗斯有利,以为中国会为俄乌战争谈出个结果的想法是“不理智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说,中国至今未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因此没什么信誉可言。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中国提出的并不是和平方案,只是一些原则。“我们将检视这些原则,但会放在中国已经选边站的背景来看。”
议学问题:中国一直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国际上仍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少数西方国家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霸权逻辑,肆意歪曲和抹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制造所谓的“战略伪装论”“经济胁迫论”“价值观推广论”“霸权争夺论”等不实舆论,相当程度上恶化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现在我们就相关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需要回应质疑与关切,请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领域选择一个维度,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生动实践,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活动要求:
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构思,并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②各小组根据分配到的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评委团评出优胜组。
③时间:4分钟学生讨论并角色扮演
组织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记者、评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中国行动:
(1)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设置新闻发布会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提供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展现中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感受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议题三时代之问,破解有我 ——青少年如何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学情境三:奋斗者正青春,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如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要求:思考当下的具体行动,并将你的想法写在手中的卡片上。
教师活动:收集学生小卡片,粘贴在白板上,随机抽取学生分享答案。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将所学知识升华为具体行动。最
后评出获胜小组、齐读《满江红》展现青春爱国力量。
本课小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评测练习
1.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顺利运行,由中国提出并载入联合国文件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影响日益广泛。以下说法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是( )
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推广中国的发展模式②建立政治共同体,共享我国先进的价值观③奉行主权独立平等,尊重各国的发展利益④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扩大各国利益交汇点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它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体现了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广大成员国的普遍认同。该理念之所以在国际上广泛受到认同,是因为( )
①该理念为世界各国对外交往提供了新的法理依据②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③该理念符合当今时代主题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期盼④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外交场合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出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表明同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与进步。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①有助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②是基于全人类有着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追求③是我国外交政策顺应时代主题变化作出的调整④是维护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021年以来,中国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全球抗疫领导作用,同各国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向 150多个国家和 9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中国的上述做法( )
①有利于推进后疫情时代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②反映了我国以凝聚全球抗疫共识为外交宗旨③展现大国担当,积极践行人类健康共同体理念④说明共同利益是各国加强抗疫合作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我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要推动 RCEP尽快生效,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加强联防联控和疫苗合作,提升公共卫生合作水平,提高应对危机能力。这说明我国在对外交往中()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②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③以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④维护各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在二十国集团(G20)汉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坚持走开放发展、互利共赢之路,共同做大世界经济的蛋糕;要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这个动力首先来自创新;要携手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但当“反全球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当冷战后全球范围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力量与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当一些弱势文化、文明、传统的生存与延续受到全球化强大而空前的挑战,中华民族重回世界舞台中央的道路仍然“满目荆棘”。
结合材料和所学当代国际政治知识,分析面对世界“反全球化”的新动向,中国应如何“披荆斩棘”,重回世界舞台中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反思
1、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学生乐于教师乐干教,教学相长!
2、教师声音再有气势一些。
3、引导学生脱离课本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最后再回归课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