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设计依据本课是统编版必修 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下设三目。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成就,主要内容及特点。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生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形成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文化的总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解决了文化“是什么”的问题。本框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为学习第三框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做好铺垫。可见,本框题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为第九课学习《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做好准备。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3.1要求,学完本框题,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主动参与文化创新。
2.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法制认识:识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科学精神:明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公共参与:全面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同国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
3.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当代价值。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确立原因:
课本上用大量篇幅陈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我国当前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相关政策方针,才能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一知半解,对其当代价值有必要深入分析。因此,我认为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4.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社会现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归纳总结、归因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基本评价和理解。对于新知识保持好奇,但是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材料的选取,知识的建构,问题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学生能够自觉预习,尝试绘制思维导图。但是思维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能提出问题,但不善于表达。曾参与议题商议、辩论,已具备合作探究,搜集整理分析资料,预习教材、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对《典籍里的中国》很感兴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求知欲。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为本节课议题探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教学过程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体系建构,新课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第七课三个框题之间的关系,从文化总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知识逻辑。 2.播放《典籍里的中国》宣传片。教师解说:《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今天,我们一起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思考中华文化缘起何处,迈向何方?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1.知道第七课三个框题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第一框是文化总论,第二框和第三框都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第三框讲民族精神。本框题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观看视频,思考《典籍里的中国》与本节课《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 在问题引导下,结合预习,思考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出路,当代价值等。
设计意图: 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维能力出发,整合学科知识,实现学科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用学生熟悉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考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希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二:议题描述(10分钟)
教师活动 子议题一:中华文化有何内容? 议题情境:《典籍里的中国》十期节目分别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展示议题材料:见课件。提出议学任务:商议: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分析材料,小组代表发言后,归纳总结。 议题小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2.议学活动:研读课件材料,明确议题任务,小组内合作商议,完成议学任务。 小组代表发言后,总结归纳,深化认识,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 以“议题描述:中华文化有何内容?”的形式,让学生从《典籍里的中国》入手,了解十期节目的主旨思想,通过小组合作商议的方式,分析出材料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既检测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又锻炼了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中华典籍的博大精深,增强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环节三:议题论证(12分钟
教师活动子议题二:中华文化缘起何处? 议题情境:典籍与中华文化起源的关系展示议学材料:见课件。提出议学任务:商议: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地位如何?议学提示: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对比表格,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源远流长”。 追问: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哪些重要成就?议题小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学生活动 1.议学活动:课前预习,研读课件材料,注意关键信息,明确议题任务,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对比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梳理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及其包容性。2.小组代表发言后,学生总结归纳,深化认识。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设计意图 以“议题论证:中华文化缘起何处?”的形式,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十大典籍的成书时间,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对比得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梳理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丰富内容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科学精神,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下节课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内容做好铺垫。
环节四:议题辩论(15分钟
教师活动 子议题三:中华文化迈向何方? 议题情境: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提出议学任务: 1.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商议:你怎么看这两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并把关键词写在教学卡的“鱼骨图”上,上为财富,下为包袱。 2.请 4个小组代表为辩手,展开微辩论,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要求:简明扼要,正确运用学科知识。 正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传统文化是包袱。 3.归纳: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当代价值?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担任主持人角色。 引导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者已经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所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找到论据,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还有哪些重要价值。 2.议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商议,提炼论点,寻找论据,借助学案上的鱼骨图梳理思路,为辩论做准备。8个小组分别商议,商议结束后,小组间流动观察,将相同意见合并。 正反方分别选出两个辩手陈述观点。其他同学补充说明。辩论结束后,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设计意图 以“议题辩论:中华文化迈向何方?”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树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等政策的认同。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立足当下实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时代新人。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以下作业,根据自身情况,任选其一: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典籍里的中国》对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启示。(15分钟以内) 2.预习下一框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以《典籍里的中国》例,思考: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5分钟以内) 3.做一份手抄报,展示最美中华文化。(30分钟以上) 4.以“文明古国、自信中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2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30分钟以内)
评测练习 1.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合理成分,如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等等。据此,有人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全面回归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①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②承认了中华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③忽视了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④理清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启示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全盘肯定照抄照搬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岳麓书院位于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直至湖南大学,均于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现在的岳麓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这体现了() ①岳麓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要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祟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以中国原理回答世界之问,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从中可以看出()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认同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基础④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影响当今世界的发展进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22年,10个中国手工艺群体与10位国际大师合作“留住手工艺项目”融入了可持续与现代设计的理念,充分尊重并创新传承中国文化,获得了艺术创意行业、国潮复兴青年爱好者的关注。路易·威登创意总监尼古拉·盖斯奇埃尔携手福州髹漆,将承载中国漆艺精华之一的髹漆皮具技艺和与传统硬箱工艺融合呈现在箱包上;迪奥对大利侗族挑花图案情有独钟,在经典时装上全新诠释了这些图案等等,使得当地乡村参与这一项目的近172位妇女的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产品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②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③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用议题式教学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围绕核心议题,学生在议中学,各环节层层推进。既体现课堂教学的紧凑性,又体现议题式教学的层次性,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的生活逻辑。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 (2)重视学科思辨,围绕认知冲突逐渐深化。本节课子议题 3“中华文化迈向何方”,下设一个思辨性的问题情境:关于“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辩论。小组辩论的四个环节:独立思考—讨论合作—双方辩论—归纳总结。使得学习动静相宜、层层深入,充满思辨氛围,培养学生的包容性精神,尊重对手观点,培养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 (3)作业设计合理合情。在“双减”政策之下,关注学生的学情,分层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作业列表类任选其一。作业类型涵盖了启示类、措施类、演讲稿、手抄报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4)课件制作,精美且层次分明,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5)围绕主议题“从《典籍里的中国》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下设三个子议题“中华文化有何内容”“中华文化缘起何处”“中华文化迈向何方”分别对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形成和特点、当代价值。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搜集的材料开放性不够,关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就、当代价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材料的搜集整理不够全面。辩论的深刻性不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发言的辩手数量,发言的时间都有限制,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点拨深度不够。议题活动控制的时间精准性不够。由于议题活动,不可控因素较多,一些环节超出预期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